第三百三十九章 感念(2 / 2)

调教大明 淡墨青衫 0 字 2022-02-12

这些车辆,多半是赵士桢的手笔,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并不低,不过有了这些车辆之后,惟功如果想极限行军,一天百里以上都可以办的到。</p>

杨四畏刚刚输了一阵,虽然惟功打了圆场,但他气量十分狭隘,此时忍不住讥刺道:““怪不得你们赶路这么快,原来如此。”</p>

这话听着是没有什么,但语气却十分不好,意思当然明显,拿重金砸出来的行军速度,并不值得骄傲。</p>

惟功听着也只是微笑而已,此人见识如此鄙俗,倒是和情报中探查出来的相符。</p>

这个杨四畏一门心思想接戚继光的任,每到逢年过节就跑到京城活动,不过惟功觉得,没有一点真材实料,怕是接任也根本干不长,可惜此人没有自知之明,要不然也不会出来出乖露丑了。</p>

惟功不理会杨四畏,杨四畏却是更加愤怒,他看着惟功等人,眼神闪烁,也不知道在想什么。</p>

待全军起行之后,两个夜不收骑兵局,两个骑兵局为中军,惟功向蓟镇将领们最后告别,众人在路边彼此致礼,最后时刻,惟功突然想起当年被杨达带往京师时遇到的使弹丸的高手少年,他这两年排查,都是指向蓟镇的将门世家子弟,因将当年事向戚继光说了,笑道:“戚帅有空,帮我打听一下,叫我有机会拜谢这个故人。”</p>

“是故人没错。”戚继光喟然道:“那是我的儿子戚安国,前年已经不在人世了。”</p>

惟功一惊,脑海里想起当年那个少年的倜傥模样,心中一阵难过,却也不知道说什么安慰的话语,只得拱一拱手,骑上战马,与中军一起融入到大股行进的军队中去了。</p>

待他走远后,望着漫天的烟尘,吴惟忠道:“大帅,大哥,英少国公是好强的人,也是第一等聪明人,我看他到辽阳,不会只守城,练兵那么简单。”</p>

“我也是这么想。”吴惟贤道:“不过,外有北虏和女真为患,内有制衡,李家,祖家,还有大小将门,都不是好相与的。”</p>

骆尚志也道:“论起将门势力,辽镇远在蓟镇之上。特别是李家,其实形同藩镇了。”</p>

“说藩镇有些过了,不过朝廷多有优容,也是看出来辽镇离不开李家的原故。”</p>

“现在还没什么,就怕几十年后啊。”</p>

“几十年后我等都是骸骨了,操这些做什么。”“也是有感慨,当初我去教授惟功时,他尚是童子,现在已经是统兵一镇的大帅了。”</p>

一群南军将领,多是浙江人,麾下兵下也全部是义乌东阳人,训练精良,勇猛善战。他们都是戚继光一手带出来的,惟功与吴氏兄弟还有师徒情谊,各方面的关系都很亲近,言谈之间,当然也是替惟功担忧的多。</p>

“你们不要夜看三国,替古人担忧了。”戚继光瞟了他们一眼,沉声道:“张惟功当然不是凡俗之流,你们的心思我也懂,要是他能在将来接掌蓟镇,你们也就有着落了。不过,这事很难,我最多呆三五年,三五年内他能靠几百骑兵立下赫赫之功?李成梁从任参将到接总兵,立头功三千余次,到现在斩北虏首级三千余级,立头功一万五千次,惟功那小子没有几千精骑,这个梦还是不要做的好。至于几千精骑,那是一两年能打出来的吗?”</p>

李成梁的骑兵原本就是辽镇中挑出来的,辽镇和蓟镇都是骑兵较多的军镇,加上十几二十年的征战厮杀,这才有现在强悍的骑兵队伍,辽镇的铁骑虽然没有几十年后他们后辈关宁铁骑那么出名,但厮杀的实力却是比后辈那支所谓的铁骑要强的多了。</p>

按吴氏兄弟和骆尚志的想法,惟功与他们关系极近,又是未来国公,抱上惟功的粗腿,戚继光之后,他们也算继续有个奔头。</p>

现在大家都是参将,如果未来跟对了人,副将,总兵可期。</p>

事实上他们在戚继光之后,一直没有能够升上去,北军将领陆续任总兵,将这些南军将领压的死死的,哪怕他们在战场上立下大功,功劳也被北军吞的干干净净,现在的他们虽未见到十年之后,可未雨绸缪,倒也不错。</p>

“不过我不会阻止你们和惟功交好,”戚继光近来感觉张居正权力基础不稳,他也做好了随时走人的准备,当下在马上笑道:“不论如何,未来二十年内,此子就是另外一个定襄王。”</p>

定襄王是老成国公朱希忠死后追赠的郡王王号,在戚继光看来,惟功的未来,应该不在当年朱希忠之下了。</p>

“可惜安国儿早死。”戚继光面色一肃,又想道:“不然的话,凭他与张惟功的故人之情,我戚家未来二十年的富贵又是到手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