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 科学家刘子光(1 / 2)

铁器时代 骁骑校 4101 字 2019-10-08

 自家男人是个什么斤两。彭静蓉和赵雯都很清楚。刘子光是有点小本事。会新式记账法。会发明创造些小玩意。有时候还会唱唱歌填填词。但次数极其稀少。以至于大家都怀疑他是剽窃來的。再就是打架和吃饭厉害。一个人能打几百个人。吃饭也能顶十几个人的饭量。总而言之。刘子光也就是这点出息了。最多算是个会武术的流氓加饭桶。

这样的人也能去书院教书。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彭静蓉和赵雯苦苦相劝。让刘子光不要出去丢人。他一个人不要脸皮沒关系。可不能连累侯爷府里的人都不好意思 出门。刘子光见她们不象是在说笑。遂打消去教书的念头。只说微服私访。去看看顾炎武把书院搞得怎么样了。

次日。刘子光换上他的麻布袍子。连侍卫都沒带一个。骑了头小毛驴直奔城东的金陵书院。在南京东门外是风景秀丽的钟山。原建于无锡的东林书院被阉党拆毁以后在钱谦益的照顾下在这里重新开办起來。而刘子光投资、顾炎武打理的金陵书院也坐落在这里。除了这两所书院之外。这里还林立着其他小型的学堂、书斋之类。可谓书香满山。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阉党当政时期。曾经下令禁毁全国书院。天启帝掌权以后。书院再次兴起。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都是汇聚当地大儒的著名书院。当然最著名位于京城东郊的东林书院。

可是东林书院现在已经有些变味了。因为它的山长是当朝内阁首揆钱大人兼任的。所以带了一些官办色彩。变成了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学生也都是官宦子弟。各地有钱人家的公子哥之类。

而金陵书院则坚持了书院的本色。不以功利为目的。对学生也不设门槛。采取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各学派都可以在此讲会、问难、论辩。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所以开设伊始就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刘子光來到书院门口。将小毛驴栓在树上。信步走进书院。书院是开放管理。沒有人把门。随便谁都可以进來听课。书院很大。依着钟山的地势而建。白墙青瓦。空花琉璃脊。挑檐卷棚。秋风吹过。树叶沙沙响。再加上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和不时來往的青年学子。真有点后世大学的感觉。

书院里有讲堂、书斋、藏书楼、经堂、文庙等建筑……刘子光第一次來也分不清头绪。他悠哉游哉往里面走。忽然见前面有座楼阁。里面无数学子正在倾听一位先生讲学。便凑了上去装模作样地听讲。

讲课的是个湖南口音的中年人。三缕长髯。一袭青衫。坐在上面侃侃而谈。满嘴之乎者也。下面人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刘子光费了老鼻子劲才勉强听懂了一些。

这位先生在讲哲学。他说整个宇宙除了“气”。更无他物。“气”只有聚散、往來而沒有增减、生灭。所谓有无、虚实等。都只有“气”的聚散、往來、屈伸的运动形态。并且举例论证“气”的永恒不灭性。认为这种永恒无限的“气”乃是一种实体。客官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现象都是客观实在的。而且是有这种气组成。

一番话听得刘子光晕头晕脑。不过他基本分辨出这位先生是个原始唯物主义者。他至少能说出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由心而生。在这个年代已经是很大进步了。至于所谓的“气”。如果用原子來解释就更加合理了。不管怎么说。这年头能有这样的哲学观点是很值得肯定的。而后有几个不服气的学生跳出來拿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驳斥先生。两方开始论战。先生强调“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理是气之理。理外沒有虚托孤立的理。从而驳斥了这种“统心、性、天于理”的客观唯心主义。

随着先生的最后一句话“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的结束。书阁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刘子光一边跟着鼓掌一边暗自庆幸。幸亏沒贸然找顾炎武要求当教授。不然还真应付不來白白丢人呢……古人的智慧不如小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