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46)开矿(2 / 2)

张五常斜眼看一下挂在墙上的金自鸣钟――这还是大明崇祯年间的古董,指针已经指在了九点左右的光景,这在当时可算是深更半夜了。</p>

他连忙答道:“回少爷的话,确实是些事要回禀,特别是沈某人的事,少爷吩咐过,他有什么举动都要报备,所以耽搁不得……”</p>

张华轩也是记起这个吩咐,当下展颜一笑,挥手道:“不错,沈葆桢这十来天都干啥去了?前一阵子忙的脚不点地,倒是忘了问。”</p>

张五常也是一笑,笑容却是迅速敛去,只向着张华轩一五一十的禀报着沈葆桢最近的情形。</p>

其实倒不止是沈葆桢一个人,随着张华轩地位的水涨船高,十几个出身淮扬的下层官员为了拼红顶子,这些郁郁不得志的官员已经选择投效到张华轩的幕府,毕竟明眼人看的出来,发匪之乱闹到这种地步,只怕一年二年的平定不下来,将来打仗随军,升发保举出来,比在京城或是地方熬资格要快的多了!男儿大丈夫,谁不想弄个封候拜相?所以这半年多来,三个翰林,一个户部主事,还有北京几个部的一些小官儿,自认懂军事通世务的十来个人,陆陆续续投奔到张华轩的淮军幕府。这些官员之中,当然是以沈葆桢的官位最高,威望也最高,毕竟是身出名门,所以沈葆桢的行动,常常会使这些同一出身的官员们认同,并望风而从。</p>

“沈大人先在淮军看操,有两天还跟着出操,跑了两天后累的不成,第三天就没去。”</p>

张华轩听的哈哈大笑,张五常倒是神色不变,只是眉眼间也隐隐露出笑意。张华轩笑完之后,又问道:“除了沈葆桢外,还有谁跟着淮军出操练习了?”</p>

留在他幕府的这些个幕僚,随便挑一个出来也算是当世之干才了,虽然与张华轩心目里要求的人才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好生了解性格,然后做养人才,几年之后总算也会有点可用之处,不似现在,凡事多半都得他自己亲力亲为。</p>

张五常略一思索,便立刻答道:“还有一个是丁宝桢,这个人比沈大人强,虽然也是进士读书人,不过有股子狠劲儿,沈大人不出操后,他打听到大人从创建淮军起时便与士兵一例相同,当时挑了一下大拇哥,然后这些天里就住在兵营,白天和沈大人一处,早晨起来会操,一点儿也没耽搁。”</p>

张华轩对此人如此行事倒不是很意外,丁宝桢的个性为人他已经清楚,典型南方贵州佬那种蛮霸性子,二十三岁举人,三十三岁进士,然后母丧回乡后变卖家产搞团练,做战时以文官身份冲锋在前,一路积功,由州府至布政使,至巡抚总督,一生耿介正直,而且性格强韧凶狠,不顾慈禧的感受一刀砍了安德海脑袋,便是此人性格的体现之一,沈葆桢做不下来的事他能接着做,这一点张华轩一点也不觉得奇怪。</p>

当下淡淡一笑,也不加以评价,示意让张五常继续。</p>

张五常清咳一声,又接着道:“沈大人看完会操之后,又在火器局观望铸炮,铸枪,然后让通事和洋人说话儿,解释炮厂和枪厂的人员构造条例等事,接着又是工厂,同样也是打听条例等事,前天听说大人有意在徐州开铁矿和煤矿,沈大人一听之下很是欢喜,带着人到徐州去了,估摸明后天就会回来。”</p>

张华轩当然知道山西产煤最多,整个山西就是一座煤山,而中国的铁矿质量不佳,练不出来优质好钢,所以后世的中国钢铁厂多是从国外进口铁矿石,然后自己铸钢。</p>

不过他的火炮与火枪并不需要那种优质钢材,而近在咫尺的徐州原本就是不少煤矿与铁矿,用来开挖提炼路途很近,可以节约很大的成本,徐州道吴棠原本是要节制监视张华轩,不过此人不过是个庸才,现在朝廷对张华轩又较为放心,况且开矿的事已经上报给朝廷,朝廷已经允淮,吴棠自然也没有什么话说,徐州原本就有不少小铁矿和煤矿,张华轩已经派出几个懂行的洋鬼子,带着相关人员浩浩荡荡开到徐州,只等挑选到合适的铁矿和煤矿就能开始运作。</p>

这件事确实是一本万利,当时中国的铁矿与煤矿开挖极少,而且运作成本高,官员腐败,矿工掌握在青红帮手里,条件艰苦,产量低下,而张华轩的矿显然不会如此,所以他不仅打算解决自己所需,还打算开挖出售,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南方的督抚们也需要大量的铁石煤块,张华轩再得一先手,只要解决好运输问题,就能在这件事上赚到不少银子。(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