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51)一八五四年的土改(2 / 2)

甚至在近百年之后,土地兼并引发的社会问题才得到了真正的解决,而正是解决了土地问题,才使得一个小米加步枪的政权,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国民政府。</p>

张华轩现在就是要在自己的治下解决土地问题,如果他真的能抢先一步,把这个中国的千年痼疾给解决掉,那么所能赢得的利益,就不仅仅是让一个淮军集团上下归心的实际利益,而是全中国四亿人都对他有着强烈的期许和认同感了!</p>

如果说淮安的工业化是让他积蓄战争力量,而他决定在宿州一带搞土改,则是为了调动全中国农民的力量,两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后者,在中国有比前者更加重要的多的意义。</p>

太平天国当然也有田亩政策,可惜是一直到后期天国已经失尽民心与军心,大势已去江河日下时才提了出来,而且由书生执事,不切实际,以张华轩看来,如果是当真进行彻底与猛烈的土地改革,未尝太平天国不能起死回生。</p>

张华轩的情形与太平天国不同,当然也不需要也不可能采取什么激烈的手段。土地兼并与地租问题,向来就困扰着中国有良心的士大夫,明朝的海瑞名声足够响亮,可惜也是在江南惹恼了太多的富贵豪门,结果被朝野弹劾,最后只能黯然挂冠引去,落个灰头土脸的结局。既然操切行事不容易成功,张华轩在开始时便也很是谨慎,淮安土地肥沃,黄河夺淮的情形还没有发生,所以苏北还算鱼米之乡,而且有漕运等利,整个民生还算过的去,所以也没有必要在淮安一带搞什么动作。</p>

倒是宿州一带,因为紧邻捻子的老巢,张华轩在三义镇一战后重创了蓝旗,打死了大旗主刘永敬,俘虏了刘玉渊,蓝旗主力一朝尽丧,张乐行等人有鉴于淮军厉害,于是化整为零,在四乡分散,对这种战术淮军也没有办法,所以在淮北只是蓝旗一战吃了大亏,从实力第一掉落到实力最弱,而其余诸旗实力不减,皖抚福济无兵,只是跟在和春身后混日子的主,两人一心想的也是想办法克复庐州向朝廷请功,对淮北的乱局索性就是睁眼闭眼,不再过问。既然张华轩的淮军就驻扎在宿州等地,福济索性将这些州县交给张华轩一手管理,反正当时苏皖一体,很多官衙都互设在对方境内,让江苏按察管一下混乱的淮北,原本也算不得什么。</p>

这样一来,张华轩也算是有了一个体面合理的借口。淮北大乱,原因多种,流民多而无地,地方盘苛过分其实正是主因,这一点朝廷明白,很多安徽省籍的官员也多是明白。十月中旬,张华轩与几个心腹幕僚已经拟定了初步的计划,十一月初,沈葆桢离开淮安不久,一封以张华轩名义拟就的奏折已经飞速送达北京。</p>

这一封《减租减息定淮北大局折》算是含糊不清,不过折中提到了嘉庆皇帝审问王保儿的情形,极言捻子多是无地流民,与拜上帝邪教的太平军不同,太平军有纲领,有领袖,有野心,而捻子只是一伙流民构成的类似土匪的武装,只要安定地方情形,适合分给公地,劝导地方业主减租减息等等,就能稍解淮北民情,有益于地方安定。</p>

折中巧妙提到了军费问题,极言花一万两官饷让一千官员剿捻一个月,还不如让几个地主减免一千两的地租管用,折中言道:“暂苦乡绅数年耳!”</p>

这样一封奏折如果是在以前,朝廷不免以为又是哪个腐儒的无用之论,根本不放在心上,不过既然是当红大员张华轩的奏报,那自然是绝然不同。</p>

当下由咸丰看过之后,甚是嘉悦,然后特意儿传给军机处与安徽籍的官员一同议论,叫这伙子官员一起商量好了,然后明白回奏。</p>

当时在朝中原本最有势力的淮北人当属吕贤基,可惜在太平军攻打庐州时已经战死,其余如李鸿章辈,此时正在淮北某地与小股捻子或是太平军交战,正杀的滚地葫芦一般,没有一点儿后来的北洋重臣伯爵的风范,没有安徽人出来说话,军机上下也知道张华轩现在圣眷正隆,而且做的这事儿也是让利于农,自己个一点好处也落不到手的,历朝各代,做这种事的在乡绅官员堆里都不落好儿,各大军机虽不明白张华轩原本很机灵的人却怎么行此昏招,却也只得由他了事。</p>

十一月中,明发上谕到在淮安,准张华轩便宜行事。(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