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05)肃反扩大化(2 / 2)

沈葆桢愤怒中夹杂着忧虑,他的愤怒并不纯粹,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原因,而他更加忧虑求是大学堂的成败,可以说,张华轩成功的把一根无形的枷锁套在了他的脖子上,因为求是大学堂的存在,几乎是他不可能想办法逃走,或是宁愿被杀被下监狱也不做事,或是采取自杀的极端办法。</p>

而除了他之外,几乎在场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寄托,如果张华轩仅用强力,这里有不少人会选择很多办法来怠工,然后想办法逃走,而到了这个时候,虽然张华轩的决断霸气十足,而且颇有点蛮不讲理,用武力压人的意味在,不过虽然有几个人抗议,却总归是无人做声。</p>

张华轩一眼看去,只见翁同书脸色惨白,他心中暗笑,却也并不点破,甚至并不拿正眼看自己这个大舅子。现在翁同书被自己绑在这里,翁同和被安置在海州,这兄弟两人身边都有张五常的暗探看管,根本就逃不了,可以说,从一开始翁同书被沈葆桢带过来时,他就处心积虑要把他留下,原因不是这个翁某人有多少的才干,更不是对方同意结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对方在江南甚至全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望族,把这样的望族绑在战车上,无形中就比太平军那样的胡闹高出一格!</p>

他环顾四周,看到除了丁宝桢不知道死活的滴咕几句外,别的幕僚虽然不少人露出气愤的神情,不过究竟还没有人当场出来要死要活的,心里已经大是满意。这个年头清朝没有在士大夫阶层失去民心,太平军折腾十几年,除了俘虏外根本没有士大夫阶层的人投靠,这就是明证。他现在手头的这些人最少也是个举人,算是统治阶层的部分,指望他们现在纳头就拜,口称明公当取天下,那无疑是痴人说梦。</p>

既然不当场闹事,那就好办,张华轩转身上马,不再去刻意安抚这些幕僚,反正现在淮安的事情上了正轨,在他没有正式造反之前,这些人应该还有一层遮羞布,该当做的事情,自然一点也不能少做。至于将来,则将来再说吧。</p>

忙活了半夜,淮军内部的不合谐因素这一次被彻底清除掉,底下的事情做起来当然就顺手多了。</p>

与在宿州时相比,搞肃反的淮军显然更加有经验了。当初在宿州时因为土改不顺利,淮军在张华轩的授意下灭了不少大家族的门,当时是打着刺刀明火执仗,反正宿州是战乱区,不必要顾忌太多。这一次是在淮安境内,因此虽然动员的淮军有十几个营头几千人,不过承担的任务也只是把淮安境内的官道和小道全部控制起来,捕人与杀人的事情,还是交给了张五常的部下与张华轩的中军营来进行。</p>

从咸丰五年的八月中旬肃反开始,先是抓捕名单上的人,然后彻夜审讯,什么辣椒水老虎凳之类的审讯器材全部都用上,每天由夜间到白天,淮安全城都能听到那些人犯的惨叫声与哀嚎声,到了凌晨时分,不出意外,总能听到一阵阵砰砰的枪响,显然就是审讯过后,开始杀人。</p>

张五常一开始的名单很谨慎,不过是一些搞反攻倒算的士绅,还有一些趁机搞事的流氓无赖,张华轩在淮安的统治太强势,压的这些人喘不过气来,所以风声一传出来,这些人就出来捣乱,也是出一口恶气的想法罢了。然后,就是一些读书人非议张华轩在淮安的举措,被定性为造谣生事,扰乱地方,一并严办。</p>

最后,就是一些持不同政见的异已份子了,这些人还多半是乡间有声望的人家,他们拒绝任何形式上的改变,对张华轩的工业化进程始终持反对的态度,对洋人进入淮安也是深恶痛绝,在他们的影响下,导致不少地方的老百姓也跟着一起反对,这些人早在两年间就登记在案,这一次便也顺手一起捕了。</p>

在肃反的开始名单上的人还不多,一共只有不到两千人,等抓了一批回来,审讯过后,受刑不过的犯人多半开始胡乱攀咬,把亲族好友平时议论过时政的一并供出,但求能够摆脱审讯早点受刑就好。这样一来,名单就越滚越长,捕了一批杀了一批,却又滚出来更多的人,而每一次抓捕到一批人,总会又供出更多的人。</p>

因为杀人太多,张五常心中反而先害怕起来,不过在得到张华轩:“肃反不能心慈手软!”的指示后,索性便放开手脚大干起来。肃反到了八月底的时候,原本名单上的人早就埋了十几天,而新名单上的人名数也数不过来,由于每天处决的人太多,张五常麾下的行刑队根本执行不过来,索性调派淮军轮流充担执行的责任,而每天凌晨时分的枪响,便是越发的密集起来。</p>

</p>

到了九月中,肃反已经搞了一个月,除了淮军及其家属严禁波及外,淮安的士绅地主阶层几乎被铲除了个干净,而除了这一阶层外,所有非议过张华轩及淮军的异已份子也被杀个精光,根据事后的统计,在淮安、海州、宿州等地,一共被处死了三万多人。</p>

这两天有点小感冒,慢了一些。(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