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15)行军(2 / 2)

在负责传令的中军传令兵的身后,有两个戴着白色圆笠的士兵,臂章上还有内卫这两个字,这当然是象征性的举措,内卫除了地方治安外,还负责军中的情报收集与监视将领的重责,在淮军内当然没有文人制军与太监监军的那一套规矩,也不同于绿营或八旗大小相制的局面,对将领与军令还有军纪的维持,就只能靠内卫来执行了。</p>

对这些内卫赵雷这样纯粹的将领当然没有什么好脸色,当下就当没有看到他们一样,向着那个传令兵答应一声之后,赵雷便在自己一小队亲兵的护卫下,沿着还在前行的淮军大队逆行,向着五六里外的第一镇临时指挥所骑马而去。</p>

虽然是官道,不过道路并不怎么宽敞,大概也就是容纳七八个人并行,淮军排成三人一列的行军路线行前,第一团的官兵已经开始下官道,在村庄附近的平地上准备宿营地,第二团与镇指挥所在一起,显然还没有确定宿营地,官兵们仍然在道路上向前行进着,远远看到赵雷策马前来,虽然道路当中还有一点空地,行进中的士兵仍然下意识的往边上再靠一靠,为肩扛三颗铜星的赵雷让路――这就是明确军衔制最基本的好处了。</p>

赵雷却没有注意到这些小细节,在他眼里看到的只是步兵队例后的炮队。这些火炮全是张华轩和全体淮军将士眼里的心肝宝贝,在耗费巨资和两年的时间后,淮军的火器局终于已经完全能够用自己的小高炉熔铸火炮,而用膛床打磨的炮管精确度不在进口的火炮之下,因为花费了重金和威力巨大,这些架在炮车上在泥泞的官道上压出深深的车辙的铁家伙就是全军将领与士兵眼里的宝贝,而火炮四周的那些炮兵官兵,脸上的神情自然也就更增添几分骄傲与自豪。</p>

二十四磅炮是炮营里最重的火炮,重达千斤左右,笨重的火炮被安放在高大的炮车上后,光是拖拉它的辕马就要十几匹,现在在赵雷眼前,每门炮的最前面是两个炮兵军官,他们骑着马跑在最前面,然后就是一群徒步行进的辅助炮手,再后面,就是火炮,而在火炮的车驾上,几个炮手就坐在车身两侧,被颠的东倒西歪,然后又是一队徒步行进的炮手和一个押队的军官……</p>

这样冗长的队例一队接着一队,在这个时代当然不可能有自行火炮也没有机械动力来拉炮,不管是淮军还是欧美强军的炮兵,都只能这样行进。不过好在重炮不是很多,毕竟铸造花钱费时,淮安的工业能力还没有办法铸造的太多,而且自从海州兴建水师军港之后,火器局的主要精力有一段时间都用来铸造岸防大口径火炮了,那关系到投入重金的军港安全,不可不慎。在重炮身后,就是一门门中型口径的火炮,它们的炮手不多,而且使用的辕马也只是四到六匹,看起来就利落轻快了许多,至于直属到营的小型火炮干脆就是让几个士兵担在肩头扛着行进――反正也很轻。</p>

这一次进攻的目标是江北大营和扬州城,其实以赵雷在内的不少军官的看法,江北大营的那两万兵马不是折不扣的菜鸟,论起战斗力来连捻子都不如,不要说第一镇全军出动了,就是他的一个团就能轻松把江北大营干翻,然后再拿下扬州城。不过带上全部重炮是张华轩亲自下的令,而王云峰身为一镇总兵也没有反对,既然两个大佬这么决定,赵雷等底下的军官也自然没有二话,只是苦了在这雪化后泥泞道路上跋涉的炮队了……</p>

几里路的路程转瞬即到,第一团因为是前锋还距离比较远,等赵雷赶到的时候,镇部临时驻跸的小村子的村头树木上已经栓住了过百匹战马,淮军中的战马不多,有资格骑马的最少也是副管带以上,赵雷眼一打量,从村头战马和亲兵的数量来看,就知道这是一次队正级别以上的扩大军事会议。</p>

当下不敢再行怠慢,急忙跃马而下,几个骑马相随的亲兵也下得马来,把赵雷的坐骑和自己的坐骑栓在一起之后,便去和其余将领的亲兵一起闲谈等候。</p>

村外的农田里还有一些积雪,村子里小路上的雪却被扫把扫的干干净净,一堆堆的残雪堆在道路两边,凉气逼人,此时天气已经很晚,若是没有大军驻扎,这么小的村子里点得起蜡烛和油灯的相信没有几户,这时代患夜盲患症的人很多,就是因为晚上一点儿亮光也没有和营养不良。不过现在显然没有这种问题,因为是一镇指挥所在,整个中营都驻防在村庄四周,点亮了火把之外,还有几个大的气燃灯挂在高处,把整个村子照的雪亮一片,护卫远远看到赵雷过来,立刻就有人迎了过来,把赵雷引到会场之外。</p>

赵雷与王云峰当然是旧识,而且还出自同一村的邻居,不过他对王云峰的脾气秉性了解的很深,到了门外之后一点也不敢怠慢,一样报道请见。</p>

“进来吧,就等你一个了。”房里头传来声响,早有两个卫兵掀开临时挂上去的布帘,由着赵雷昂然直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