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16)易旗(2 / 2)

身为一个纯粹的军人,王云峰显然对江北大营的清军布防的阵形极度鄙视,不过此时也不必多说,他手按地图,最后结论道:“第一镇虽然只八千多人,不过用来破这两万人的清军是足够了,咱们从瓜洲和来安一线发动,用倒卷之势一直打到浦口,二百余里的营寨,以我看五天左右就可以由瓜洲打到浦口了,托明阿与德兴阿都是庸将,我估算他们会各自顽抗,事若不成,则肯定由浦口直接北逃六合,大人已经派遣马队在六合一带等候,等双阿自至。”</p>

说到这里,房里所有的淮军将领都是破颜一笑,当初淮军刚成军时救援扬州,对江北大营里的不少将领都知之甚详,托明阿与德兴阿是什么样的人物,各人当然清楚,当下心里默算,都只觉这一战根本没有任何悬念可言,有几个向来嗜血武勇的军官甚至是露出遗憾的神情来,在他们看来,要是把现在长江两岸所有的清军精锐集中到一起,那时候第一镇与他们打上一场,还算是有点味道。</p>

“切不可轻敌大意。”身为一镇总兵,王云峰当然对麾下的将领们有着深刻的了解,当下发声警告后,便让两个年轻的参谋上前,把预先准备好的下发到各团与各营的任务分别当场指示讨论,乱了小半个时辰后,所有的营官都明白了自己的行军路线与进攻发起的地域以及会战时宿营地与会合地点,关于这些,其实这时代的清军与太平军都没有概念,淮军能达到这样在战前就预定好出击位置还有攻击所需时间以及会合地点等等,都是来自欧洲列强的职业军官之惠。</p>

两年之功,淮军管带一级以上的军官算是勉强学成,而更多有经验的士官还被留在淮安的讲武堂里,跟着外国军官去学习军事理论以及实际的知识,千年华夏的军事文明已经落后到这种地步,到了必须西式化以及在西方的军事理论与战术讲解中汲取营养的时候了……</p>

“好了,今天军议之后,各部就按现在下发的任务简报去做,五天之后,让我们在浦口会师,诸君勉之。”</p>

帖纸的窗户并不能挡住窗外的寒风,一缕缕寒气还是从窗子里漏了进来,而薄薄的窗户纸外,就是一队队的淮军还在赶路,或是在搭建宿营的帐篷,火把的亮光时而强盛时而阴暗下去,王云峰负手而立,眼神里也难得有一丝迷惘,身为一军主将他当然要在众人面前保持绝对的权威,不过就私心来说,他并不如普通的淮军将士那样喜欢功名富贵,喜欢当开国功臣,在他看来大清也还不错,至少江苏这里普通百姓也活的下去,至于别的地方,活不下去的也少。在他看来,当年白莲教造反和今天的发匪造反是一样的,都是一群野心家罢了,白莲教他不清楚,发匪怎么做的他却清楚的很,屠城裹挟百姓加入军中的事发匪不少将领都很擅长,横征暴敛充实所谓的“圣库”他也清楚的很,一个村子,发匪来了要求剪掉辫留发,清兵来了发现没辫子的就杀,发匪发现有辫子的也杀,而老百姓却是处在两边的夹缝里,朝夕不保。</p>

壮士提剑三千里,荡平妖氛觅封候。王云峰其实旧学底子不厚,做的诗平仄也是不对,不过这两句话也是他的真心实想,这几年他拼命学习军事理论和战术细节,其认真程度当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其心想的,也不过是荡平发匪,还一个清平世界给百姓,到时候张华轩封候封伯,他也能留些田产浮财给子孙便也足了此生,而最重要的,就是留得清名于世间了。</p>

……</p>

不过他是无论如何也跟着张华轩走的,这一点倒是从来不会有所改变。当下转过身去,向着诸军官令道:“各部都晓得了吧?明日进高邮,诸位要勒令部下,只称朝廷下令前来支援镇江战事,士兵不得与百姓随意交谈,就这样吧,各自回去准备吧。”</p>

“是!”所有的军官依次站起身来,向着王云峰敬一下礼,准备各自返回驻地,就在此时门外突然有人把门帘一掀,一个中军传令昂然直入,向着王云峰敬礼之后将手中的文书双手呈上,然后转身退出。</p>

这是来自淮安的营务处的紧急文书,王云峰不敢怠慢立刻打开观看,他先是迷惘,然后又是震惊,接着,脸上的神情却又终于恢复平静。</p>

“诸将听着,大帅将在三日后正式向天下发布檄文反清!”</p>

王云峰先简短的向着诸将解释了一下信件的内容,然后又冲着自己的亲兵吩咐道:“速速把掌旗官叫来。”</p>

淮军极为重视军旗,每营都有自己的营旗,此时王云峰吩咐叫来的当然是掌着镇旗的掌旗官。</p>

等掌旗官依命而来的时候,王云峰断然令道:“明日废旧属军旗,改用新旗,旗号止用八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