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208)兵力对比(2 / 2)

而以海军舰队与大队的陆军赶到海州,以武力威胁淮军,然后相机动手的处理办法,想必也是李泰国的建议。</p>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英军会先在广州发难,然后又一次攻下虎门,进入广州城内,逮捕两广总督,在给清廷施压之后,到一八五九年前后英法两国决意在中国动手大打,两国组织了相应的陆军与舰队驰援到远东,然后由广州一路北上,攻克大沽口、天津,然后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做为报复。</p>

可惜淮军的崛起打乱了这个进程,现在停泊在南中海的英军舰队极为尴尬,英国当然没有全盘占领中国的野心,一个印度就足够他们消化好久了。现在的策略当然是打疼中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得到足够多的好处便可以了。</p>

可惜,满清政府覆亡在即,还有谁有心情理会这些泰西来的英夷?广州那边闹腾了很久,清廷连一星半点的表示也是没有。而放眼全中国,似乎最有机会得到全中国成立新的王朝政府的势力,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战无不胜的淮军。</p>

如果英军攻入海州,打败守备的淮军后再打几个胜仗,到时候与腹背受敌的淮军首脑们一谈判,那么在中国的利益,想必是要与满清政府谈判还要来的多。</p>

当然,张华轩心里也是清楚,英国人绝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蓝子内。现在在海州威逼自己的同时,想必也会有英国特使秘密进入南京,与太平天国那个邪教组织再进行谈判。</p>

事实上,如果不是天国政府在早期的革命行动中显的太没有一统天下的成色,英法诸强早就和天国勾搭上了。</p>

风声过耳,碧空万里,而远方的天际深处,又仿佛有一点晦暗之色。</p>

难道是风雨俱来?</p>

张华轩全不在意,万事准备妥当,一点点挫折意外,算不得什么。凡事不预则废,而他事事着手布局在诸人之先,就算是有巧手国手搅乱一两子,却又奈何大势何?</p>

况且,也没发觉英人的布局有何巧妙之处,不外乎是以力胁迫,然后搅乱中国内部,寻求合适代理,最终谋求中国的黄金和白银来发展自身。</p>

有他在,需不要想的这般容易。</p>

中军镇所选取乘骑的都是蒙古马中的上等良驹,虽然如此,其实仍然奈不得长途奔驰。清晨出发,至傍晚时,不少马匹都已经无力再跑,若是勉强驱驰,最多半夜就会有马匹倒毙,张华轩无奈,到了傍晚便令择地宿营暂歇。</p>

暮色之中,有几人十余骑连夜出发,带着张华轩的亲笔手令,赶向海州。据张华轩所料,英人突遭事变,也不会立刻断然处置。此事极大,也会出于英人意外,毕竟按原本英人的想法与模式,当是英军与驻军小有冲突,然后外交交涉,或者,是暗中布置英国平民或是中国教徒闹事,这样的模式办法,几乎是清末列强与中国冲突的不二版本。</p>

可惜,海州治安极好,几乎让英人无隙可乘,所以才有大队英军到城中寻找机会之举,不过英国佬显然没有想到,海州镇敢一下子干掉他们那么些人。</p>

这样的话,措手不及,是先谈再打,还是先打再谈,会令那些刻板的英国佬手足无措,而事件一起,他们也必定会考量到海州抵抗的决心与清军不同,也会有所犹豫。</p>

不过张华轩估计英国佬在两三天内就会下定摧毁海州抵抗的决心,毕竟,在这个时代大英帝国是全球霸主,他们的殖民链遍布全球,在布尔战争之前,英国还没有任何有心无力的表现出来,所以在海州,英国佬必定会为了维持他们全球帝国的形象而大打出手,这一点,没有任何可怀疑之处。</p>

所以他先写手令,派遣人速至海州,知会丁宝桢与左宝贵等人,还有周攀龙,召集当地士绅与洋商首领,先谈,不论怎么谈,甚至受尽委屈也要行忍耐下来,耗一下英国人的耐心,等最终一拍两散时,气死他们。</p>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显示淮军并不是蛮夷,英军先不守国际法,在他国领土上开枪杀人,死有余辜,虽然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公理可言,要一个先机也是好的。</p>

第二,让英人认识到谈判解决根本没有可能,谈判一破裂后,就会放手猛攻,不留余地。</p>

而张华轩,要的就是让他们不留余地。(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