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二十三章 清流之邀(2 / 2)

遥控大明 短头发 0 字 2022-05-17

大明朝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看起来鼎盛雄厚,其实早已经处处漏风破败不堪了。

所谓的数百万大军,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数字而已,各地各军都在吃空饷喝兵血,所谓的百万虎贲其实就是一群叫花子兵。各地的卫所早已形同虚设,要不是朝廷想方设法的维持,早就一哄而散了。

上次满洲奴兵入关大掠,北方的官军眼睁睁的看着敌人抢走了几十万百姓,却“未发一矢”,而且理直气壮的弄出了索饷的闹剧,让崇祯皇帝彻底看清楚了官军的嘴脸。再加上东平之战是唯一的亮点,一帮盐贩子带领着一群百姓烧了满洲兵的大营,干掉了阿巴泰的儿子,好歹算是给大明朝廷挣回了一点点脸面,让朝廷产生了一种“民心可用”的幻觉,所以才有了后来“大兴民练”的旨意。

官军不行就办民军,官兵不能打就换民兵上,这种思路本身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看起来似乎不错,真到了实施的时候才发现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早在崇祯九年的时候,朝廷就有过类似的旨意,北方也陆陆续续的办了些民练,招募了一些民勇。到了崇祯十一年的时候,各地的民兵总数超过十万之多,至少从报给朝廷的奏章上来看,确实有不少的民兵。

但这些民兵根本就不是朝廷养的,完全就是地方豪强的私兵,朝廷也指挥不动。最要命的是,当张献忠、李自成这些造反的家伙们率领大军打过来的时候,率领着民兵的地方豪强根本就懒得为朝廷效忠,摇身一变就换上了闯军的旗号。等闯军走后,又换回大明民练的身份。

官军来了,这些民练民勇就是官军,闯军来了,他们就打起闯军的旗号,典型的墙头草两边倒,根本就指望不上。

所以,这一次朝廷改变了策略,采用了“掺沙子”的办法。沿用治理边军的那一套做法,给民练里边增设“监军”一职,希望可以把这些随风倒的民练变成大明朝的助力,而不是地方豪强的私兵。

希望当然是好的,但却难以施行得开。

国库早就空的可以饿死老鼠了,若是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以大明朝剩下的这点本钱,足以把各股扯旗造反的农民军碾为齑粉,顺手还能把两辽那边的满清给灭掉七八回。

但是朝廷没钱啊!

连官军都养不起了,哪里还有财力物力来兴建民军民练?

所以兴办民练这种事情,只能自己掏钱。

虽说江南富庶,但那些富户们却一个个滑如泥鳅,让他们掏钱兴办民练为朝廷出力,根本就是与虎谋皮。

崇祯皇帝做事操切的脾气早就为南京留守司索熟知,所以根本就没有拿他的旨意当一回事。反正造反最多的也是在北方,和江南没有半点关系。就算北方打烂了,江南照样歌舞升平。

留守司的大小官员只把这道旨意当作耳旁风,只有都察院那十几个年轻血热的清流言官认真起来。

四下联络各地的富户,希望他们出钱招募民勇组建民练。

江南的富户根本就没有拿这些言官们当回事,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跑细了腿,磨破了嘴,最终却一无所获。

当初的热血渐渐冷却下来,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只有文秀之不肯半途而废。左思右想之下,忽然想到了忠勇无双的李乙丑。

李乙丑的忠勇之名在外,手下又有一帮子颇具血气胆色的盐贩子,更重要的是他刚刚从鞑子那里缴获了许多银钱,正是兴办民练的最佳人选。只要晓以大义,再委以官职,李乙丑肯定会大生报效之心,三两年之内就可以为朝廷组织起一支军队。

说了这么半天,原来你们是来做这个的呀。

李乙丑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大明朝的铮铮忠臣,要他自己出钱给朝廷养活军队,根本就是想也不要想的事情。

老子穷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才在苏子朋苏兄弟的帮助之下拼着性命弄回来点钱,你们就要我撒出去弄民练,简直就是在开玩笑。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却去弄什么劳什子的民练民勇,你们是不是以为我的脑壳有毛病啊?

“李壮士,你可不能只看眼前的蝇头小利,为朝廷兴办民练平定贼寇,乃是大义之举。弄好了是要青史留名的呀。我辈世受皇恩,正是鼎立报效之时,万不能落在人后……”

“报效朝廷”“青史留名”之类的大义微言,只有文秀之这样的书呆子才会当真。老子没有吃过一粒俸米,没有拿过一文钱的俸禄,尽受当官的窝囊气了,大明朝廷和我有什么关系?

任凭文秀之三人说的天花乱坠口吐白沫,李乙丑只是客客气气的说着“小民虽有心报效却无力承担”的客套话。

不得不说以文秀之为首的这三位清流言官极有耐心,明明李乙丑已经婉拒了民练的事情,他们还在满是蚊蝇的院子里念叨了一个多时辰,直到戌时末刻才不得不带着失望的表情讪讪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