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一百零四章 小兵小兵(上)(1 / 2)

遥控大明 短头发 0 字 2022-05-17

 对于协助东昌郡王剿灭乱党一事,苏子朋大加赞赏:不论如何,能在淮扬之外保持荡虏军的存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苏子朋甚至连夜给李乙丑拟定了详细的章程:协助东昌郡王剿灭乱党的队伍,其主要任务绝对不是作战,而是在保持军事存在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荡虏军的影响。将荡虏军的作战方式和理念传授给山东守军,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准备派往山东的这个营,应该是“教导营”的性质,这是一种典型的“输出革命”方式。凭借精良的装备和比较先进的作战思想,利用东昌郡王的人力和地盘,将东昌守军演变成为荡虏军的影子。

这当然需要物力财力的支持,所以李乙丑很痛快的准备了三百副铠甲和五百张钢弩,以半卖半送的优惠价格送过去,至于东昌郡王最在意的小型野战铜胎炮,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妥当。

经过一番抽调之后,将新兵和老兵混合,组建起一个混编营,由稳重可靠的张三哥带队,于四月十六开拔去往东昌。

成文华并不知道东昌在哪里,也不晓得还要走多久才能够到达,只是如同所有的同伴一样,跟着队伍晓行夜宿一路北上。

刚刚过了十七岁生日的成文华显得有些瘦弱,虽然他一直都梦想着成为一名真正的荡虏军战兵,这个梦想却距离他很远。

这里是一个低矮的荒山,一面临水,视野开阔,是非常好的宿营地。

作为辅兵,成文华总是比荡虏军的披甲战兵更劳累一些,不仅要帮助战兵背负甲胄,还要做些提水、安营之类的事情。

重重的把木楔砸进松软的土壤当中,支架起宿营的帐篷,又给随军的骡马填了点精料,才终于有时间坐下来休息。

月光如水如银,温柔的洒在他的身上。成文华倚着一具马鞍坐在篝火旁边,看着夜空的那轮明月,慢慢的闭上眼睛休息。

来到扬州已经超过一年,加入荡虏军成为一名辅兵已经有三个多月了,但只要闭上眼睛,就会想起远在绥德的老家,黄糜子饭的香气就会在鼻子里复苏,尤其是秦地高原上那带着黄土沫子的大风,总是让他不由自主的想家。

如同所有父母对儿女的殷殷期盼一样,每一个名字都蕴含着最美好的祝福。穷人家的孩子大多会取一个“富贵”“有财”之类的名字,成文华的名字也有这样的含义。

早在成文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父母就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读书认字的斯文人,要是能够考取功名那就更好了。所以在他幼年时期,家里虽然穷苦潦倒,父母还是咬着牙将他送进学堂。

成文华自幼懂事,知道父母的艰辛,所以发奋读书,虽然没有子建之才,十来岁的年纪就能够出口成章,很快就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成文华肯定会参加一连串的考试,将寒窗苦读之功化作锦绣前程。

可惜的是,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秦地早已烽烟处处,各路揭竿而起的队伍轮番上阵,战火频仍兵荒马乱,很快就活不下去了。

年纪幼小的成文华不得不随着家人四处逃难躲避灾荒和战火,这些年来,连他自己都不记得曾经走过多少地方,唯一让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饥饿和困苦。

好在天照应,去年和家人一起来到扬州,父亲凭借一手纯属的手艺顺利成为为荡虏将军效力的铁匠。给荡虏军干活,只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自然可以做到养家糊口。尤其是成文华也做了铁匠学徒之后,一家人的日子渐渐好转起来,年前终于在扬州安了个家,总算是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重新安定下来。

母亲的身子骨柔弱,又在逃难的几年中被风寒侵了骨缝,已做不了什么活计,还有年纪幼小的弟弟也需要养活,所以成文华主动报名,成为荡虏军中一名普普通通的辅兵。

做辅兵非常劳累,成文华却从无怨言,这些年来是所见所闻,已经让他非常明白眼下是什么样的世道:能够有一口饱饭吃,能够维持家人安稳的日子,已是天堂一般的享受了,纵然是辛苦一些,也算不了什么。

成文华曾经梦想成为一名荡虏军士卒,成为披甲战兵,但父亲却不大支持。战兵的收入高待遇好,终究是行军打仗的。虽说荡虏军素有强兵之名,可刀枪无眼,一旦上了战场,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能够活着见到明天的太阳。

不求什么赫赫战功,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有衣有食,就已经足够了,所以父亲竭力反对他的战兵梦想。甚至连这一次出征北上,都是成文华磨破了嘴皮子才终于让父亲同意了的。

临行之时,体弱多病的母亲给成文华求了个保佑平安的灵符,素来沉默寡言的父亲则连夜为他打造了一把刀。

声声敲打中,父亲手中的小铁锤点到哪里,成文华就把轮圆了的大锤砸向哪里。每一次震动敲打,每一次淬火浸水,一把短刀渐渐在无言的父子手中成形。

当父亲把这把短刀交给成文华的时候,他感受到了父亲的心意和殷殷期盼,所有的祝福都已经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敲打声融入到了这把短刀当中。

在成文华的所有经历当中,无论是躲避战乱还是沿街乞讨,从来都没有和父母家人分开过,这一次随军北上到东昌协助官军平定乱党,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人的照拂,也是他第一次独立面对这个充满了刀兵血火和种种磨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