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一百一十一章 绝不议和(下)(2 / 2)

遥控大明 短头发 0 字 2022-05-17

徐州方向上的两个军阵虽然夸口有七万战兵,史可法却不大敢相信这个数字。

大明朝的官军吃空饷的传统由来已久,要是有七万战兵的话,算上辅兵至少也得有十五万之众。这么庞大的数字当然不可能是真的,史可法只能希望二刘吃空饷的时候别吃的太狠,二人若是能够拼凑出四万可战之兵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因为担忧徐州之兵太虚,史可法根本就不敢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于徐州这个万分紧要的四战之地,所以做出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正确的决定:主动拓展防线,建立起更加宽广的缓冲区域。

和疲于奔走协调各方的史可法相比,李乙丑就显得专注了很多。

练兵、练兵、疯狂的练兵。

囤积粮秣、物资等等一应军需,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至八月底,荡虏军实额战兵总数已经达到两万,其中一万六千余人已完成基本训练,可以算是大明朝唯一一支实兵军队了。

江南新朝派出的议和使团早已经发出,议和条款也早就泄露出来:除抽调打量银钱粮秣酬谢“为大明天子复仇”的清军之外,还加封吴三桂。作为交换,江南新朝希望可以在名义上占到一点便宜。

按照议和条款,在付出了很多实惠之后,江南新朝希望可以效仿宋辽故事,希望两国可以和平相处,以叔侄相称。

“彼可汗尚且年幼,可尊吾皇为叔,永世修好。”

江南新朝希望刚刚登基几个月的弘光皇帝为“叔”,北京那边的顺治小皇帝为“侄”。

对此,李乙丑甚至懒得做出任何评论。

江南群臣多是蝇营狗苟之辈,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虽然早就知道这些人指望不上,却没有想到江南君臣居然愚蠢到这种地步。

主动输款议和,对方能接受就已经很不错了,就应该在议和期间紧锣密鼓的做出战争准备。江南君臣却还想着狗屁的“叔侄皇帝”的名份。

或许,在江南新朝眼中,满洲八旗已经占了北京,并且事实上占领了晋地,就应该满足了。退一万步讲,以黄河为界重新划分疆土,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完全就是对于形式的错误估算,把自身的安慰寄托于对方的“满足”之上,这根本就不是幼稚不幼稚的问题,而是愚蠢到了不可救药的问题了。

九月初,北上的议和使团进入到清军的控制范围,虽然带着非常优厚的条件,还是被清军赶了回来。

清廷根本就不想和谈,而是厉兵秣马调集大军,紧锣密鼓的做着南下的准备。

没过多久,清廷突然又宣布可以议和。

清廷的态度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根本原因在于铺开的摊子太大,已无力支撑了。

阿济格和吴三桂西征,赶着闯军的屁股一路穷追猛打,同时多铎和孔有德等故明降将准备南征,刚刚启程之时,闯军突然东渡黄河,杀了个回马枪。大顺军马在晋东南转战纵横,一度进入河南,似有死灰复燃之势。闯军军事上的反攻让骄狂自大的清廷意识到自身的实力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所以紧急中止了两线作战的方案。准备先稳住江南小朝廷,集中力量击败李闯。收拾了闯军之后,再图江南。

如此简单的局势早已看的清清脆脆,江南小朝廷却依旧醉生梦死,听到清廷同意议和的消息之后,无不“欣喜如醉”,马上命令刚刚回来的议和使团再次北上,重新议和。

此时的局势非常微妙,闯军、清军和南明小朝廷鼎足而三,其实就应该联合李闯共同抵御清廷,看到这个形势的人并不在少数,至少荡虏军的监军文秀之就已经看的清清楚楚了。

“联合李闯”这种事情也只能作为一个不错的想法,谁也不敢宣之于口的讲出来。

大行皇帝殉国就是因为李闯破京,如果有人说出联合闯军的构想,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会被天下人的吐沫星子活活淹死。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坐山观虎斗的想法,希望清廷可以和李闯拼个你死我活,然后江南小朝廷才有机会坐收渔翁之利。

李乙丑却绝对不会坐视局势的发展而不加理会,马上就给驻在山东的荡虏军远征部发出了明确的命令:摆开求战的架势,尽可能的牵制清军,如有必要,可以主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