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有路难行(2 / 2)

帝国 戒念 6673 字 2019-09-24

王景范也知道这次与胡瑷一别怕是永诀了,这位可敬的贤者已是后人所称颂的“宋初三先生”最后一位在世的大贤,另外的两位石介早在十四年前便已经逝去,而作为胡瑷的老对头孙复也在两年前去世——虽然两人包括石介都曾是范仲淹所引荐,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好,孙复厌恶胡瑷为人,两人同在太学但却相互避开对方。

不过王景范并不在意胡瑷是如何与孙复结仇的,这种文人之间的恩怨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说的清楚,不过他也没有机会接触孙复只是早闻其大名而已,而对胡瑷他接触的也比较多,正是因为胡瑷对白沙书院的帮助,使得王景范对胡瑷的好感更多一些。远去的石介争议颇多,人们多是赞叹其耿直,对于孙复和胡瑷,士林中公认孙复治经远胜胡瑷,而胡瑷教学生却是公认大宋第一,也正因为如此白沙书院的学规也有相当一部分出自胡瑷之手——白沙书院因为学生流动xìng非常大,尤其是net闱大比之年更多,真正常驻书院就学学子数量与现在寄宿在书院中等待科举考试的总人数相比要少了不少,眼下书院最大的作用更像是来京赴考士子的选落脚之处。

当然白沙书院流动xìng虽然比较大,但书院内的学术气氛却是一点也不受影响,按照王景范自己的说法白沙书院最大的特点便是“自由”。一开始主持书院常务运转的蔡恕非常的不习惯——书院中的学子虽多,但怎么看书院都像是一个特大号的客栈,不过来往各地学子都是大宋各地的精英学子,来讲学的也都是各地的名流宿儒,各种思想jiao汇之下,分道台和书院学报是格外的火热。

王景范也不是不想对书院进行正规化的安排,不过一是自己在蔡州不方便,二来他也觉得书院草创氛围要宽松一些也没有什么不好——王景范从未去过书院,更不知道书院是如何运作的,渭州的县学几乎是一副破败的景象,对于父亲口述的后世大学书院更是雾里看hua。事实上若不是他财力雄厚一心想要扶植白沙书院先创名声后立书院,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怪异的局面了,不过书院的常驻求学学子数量在增加倒是真的,而书院也可以从住宿、餐饮、印书等产业有些盈余反哺书院,慢慢的有一丝书院的模样了。

胡瑷一生致力于教学,即便经学成就不及孙复但学生遍天下,胡瑷主持太学之后以身作则,虽是炎热酷暑也必穿公服坐于堂上,严师弟子之礼,太学学生先前的散漫在他来之后焕然一新,太学学生走在京师大街上很容易便被京师百姓所辨认出来。众多朝中士人和太学学生及白沙书院师生在东门外为他设宴饯行,也是让胡瑷极为荣光,王景范会同书院师生将这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甚至连沿途驿所都已经打点好,只为胡瑷归乡途中能够尽可能的舒适一些。

送走胡瑷之后,王景范晚间才回到家中——在京师为官与地方上当父母官最大的不同便是前者在筹光jiao错中解决问题,而后者则是在公堂之上当面锣对面鼓的掰开说事。王景范回京已经有两三个月了,几乎宴请每日不绝,能够推的他都尽可能推掉,但是有些重量级人物和一些士林群体xìng的宴会他是怎么也推不掉的,连他自己也感觉这种生活是不是太过厌烦了。

王景范刚在中厅坐下小憩片刻,韩慕雪便走来将一袭重裘盖在他的身上,从旁边一个丫鬟手持的托盘中拿过一副小盅说道:“夫君,累了一天这参茶刚刚好快趁热喝下也好解乏……”

口齿间尚有参茶略显苦涩的味道,王景范合上双眼靠在椅子上,韩慕雪为他摘掉梁冠纤细的手指在头上轻轻的按着,令他一天的烦闷迅消散。即便是人人yan羡的翰林shì读,王景范也是觉得这京师是一个特大号的笼子,每日在崇文院中不是读书便是应付同僚的一些毫无意义的话题,就算是有过这么一次韩家清算过往政敌的对垒,他也是因为人微言轻而在一旁冷目观战,甚至韩家人对他的存在也毫不顾忌的流出一丝冷漠,这一切都让他感到非常的无奈。

世家政治往往就是如此,与父亲不同王景范熟读经史,从汉代以降直至五代,历史故事他知道的绝对不比那些史学大家少。虽说自隋代以来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展到现在,现在的世家政治已经无法和汉晋相提并论,但毫无疑问它还是颇有能量的。父亲的务实教育让他的视野更加宽泛,西北生活的经历也让他格外的坚忍不拔。面对现在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心中的无奈不过是在他疲累之时脑海中的一时闪现,而最终他要面对现实——既然在这个位子上坐着,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和作为,庸庸碌碌甚至沦为韩家的一个附属棋子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的。

王景范升了官却并不快乐,京师的政坛是如此复杂犹如一个巨大的泥潭,他不敢轻易的去伸脚试探,因为就连他自己也并不知晓这泥潭表面掰腕子的人物背后是哪个大佬在投子布局。不过在家中他却并无这种小心谨慎的必要,妻子虽是出自韩家儿女,但出嫁从夫对韩慕雪而言丈夫就是她的一切,而老丈人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单纯的人,并非三伯韩绛那样给他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夫君,你要的人都已经买回来了,要不要现在看看?”看到紧皱眉头的丈夫在自己的按摩下表情舒缓下来之后,韩慕雪也开始要说一些正事了,家中的经营王景范都jiao给了她,若非关系官场上的事情她都是一言而决的,尽管她也不满二十岁。

王景范听后略显迟钝的脑袋很快回忆起来,片刻之后嘴角微微一翘说道:“带上来吧,看看是不是为夫需要的人!”

旁边的shì女在得到韩慕雪的示意后,立刻退了下去,很快在一个老fù人的带领下,十来个神情局促的女子被带了上来依次在王景范夫fù面前站好。她们皮肤似乎经常受到日晒而显得有些偏向棕黑色,眉目脸盘上也略有和一般京师女子不同,身上穿的都是新的衣服,但穿在她们的身上却有些说不出的别扭。

“夫君,这是她们所织就的吉贝布,还有十余人善种木绵黎人,都被安排在别院暂住……”在韩慕雪的示意下,几个手捧装有吉贝布托盘的女仆走上前让王景范查看。

王景范大婚之时丈母娘程氏就曾抱怨家中的仆人太少,虽然娘家人陪送的仆人足有二三十个,不过奈何新婚夫fù的宅院曾经的主人可是太平兴国年间的枢密使大人楚昭辅,太宗皇帝特意赏赐枢密使、检效太傅楚昭辅万两白银购置下来的,二三十号仆人在这座级宅院中一撒便了无踪影这一点也不夸张。王景范虽然也有添置仆人的想法,不过那是他要到蔡州赴任也没这么急迫,倒是兴起了另外一个想法让韩慕雪想法子购买崖州会种植木绵和纺织吉贝布的黎人。

事情虽然过去了一年多,王景范也不过是提了建议,韩慕雪却记在心头,只是崖州距离京师如此遥远,在大宋人眼中无疑是蛮夷之地,折腾了一年多才将此事办妥。这也是出身权贵之家,寻常人就算有钱也未必能够办得圆满,韩慕雪执掌内宅一切事务,走了娘家人的路子从崖州按照王景范的要求将种植木绵和会织吉贝布的黎人给买了回来,只是这一来一回免不了时间长了些。

“棉”字是如何出处戒念不知,只是在读文献时元明之际“棉hua”还用“木绵”作,至于棉布则称为“吉贝布”“木绵布”。本书中“棉hua”一律称“木绵”,布则为“木绵布”,算是尊重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