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笔五则(2 / 2)

莫泊桑的晚年一直遭受着疾病的困扰,身心双方面的痛苦使他的后期作品越来越悲观,但这一点也没有影响他作品体现现实的原则。我们可以套用美国评论家夫勒特的一句趣评来形容莫泊桑德笑说:整个故事不是真是的,但故事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的确,虽然人物是虚构的,但人物表现出的人性却和真实生活中的无异:《项链》,《骑马》的主人公所表现出的虚荣心,《我的叔叔于勒》中大幅朗氏夫妇的金钱至上观,《伞》中奥莱t太太的吝啬等等。在这些人物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小资产阶级角色,因为哪怕是在社会主义的现代中国,他们身上的那种坏习气依然能从某些人身上找到――过分的吝啬,自私及虚荣心。虽然在很多情节里,他们所遭遇的不幸都是由他们自身的不良习气引起的,但我还是忍不住同情他们,同时也被作者引入了对这种现象的思考。对于与自己处境相仿的小资产阶级,尤其是小职员,莫泊桑表达自己的同情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作者笔下的生活是单调而清苦的,但他们的收入毕竟还有点保障,因而也有勉强满足虚荣心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却是无例外的为虚荣心所困。于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才能避免呢新的空虚,才能避免自己被虚荣心或其他各种隐伏在每个人身上的不良习气所困。

遗憾

人世间的悲剧有两种,得到自己想要的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王尔德

僵搔(化名)告诉我说:“人世间的痛苦只有两种,一种是想得到什么东西却无能为力;另一种则是达到了目的却发现原来不过如此而已。”我装作不知道这是王尔德在数十年前就说过的话,评价说这是他所发表过的最有价值言论,然后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吃饭,带着点不能马上把书桌里那本精彩的小说看完的遗憾。

的确,这世上的每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各式各样的,有不同原因的遗憾,或者悲剧(按王尔德的说法)。走在大街上或是其他什么地方,你经常能听见这样的话:“真遗憾”“今天真是倒霉透了”――这就是大多数人对待遗憾这种失误的态度。但我就不这样看(至少总是这样),我认为:遗憾这东西总是会有的,每个人都会,哪怕是那些总嚷嚷着要不给自己留下一丝遗憾的人。遗憾不是一种让人愉快的事物,但正因为有了遗憾这种东西,我们那些费了老大力气才达成的小愿望才会像王尔德所说的那样成为悲剧――觉得不过如此而已,体验不到乐趣。其实这和石川达三所说的一样;只有工作产生的疲劳才能使人在休息时感到愉快。先有魔鬼再有上帝,先有饥渴才有泉水的甘甜。这些事物强调的都是一个对比――它能使丑恶的事物更丑恶,也能使美好的事物更美好,关键是看你怎么去比。

我比较倾向于将美好的事物与丑恶的相比,这能使我更容易感到满足。大多数时候,遗憾那使人不快的力量都被这样淡化了。或许已经有人再说我阿q了,但我觉得在现在这个社会,阿q一点也没什么不好――人口众多,竞争激烈,每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如果不学会排解不快的心情,那很可能会疯掉的。

本来还想再侃他几万字的,但我的笔已经有点罢工的意图了,这还真是让人感到遗憾啊!

论读书

在我绞尽脑汁构思着最后一篇作文时,一个借了我数本书未还的朋友居然打电话过来叫我帮他写数学作业,于是我后发制人的问道:“你说什么?我没听清,是愿意还我书了吗?”得到的答案是他还没看怎么可能还。于是我开始怀疑“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著名论点来。

在我的眼里,读书的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不管是借的还是自己的书都会很快读完并回味很长时间;二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空就看看书,消磨时间,没空就算了,常常是借的书没看就又还了;三是一种这样的态度:借来的书当然要尽快看完,但电视节目和东方神起的网络视频要更精彩,我还是等书的主人催得再紧些再读吧。黄生就是由第一类人慢慢转变为了第二类,于是他感到“书非借不能读也。”

我常常在两种极端的心情下读书:一是心情不错,于是拿起一本科普类或文学类的书籍来,希望多学到点知识;二是情绪低落时,我会读一些小说,主要是科幻或奇幻类的。在整体上,他们都提供一种逃避,对现实的逃避,允许人们到虚幻空间里,带入各种神奇或平凡的角色,以获得体验感悟放松与娱乐,仿佛自己活了几条命,过了几重生活。放下书来,就好似通过了一场奇遇,洗涤了一切忧愁,重新获得动力。这也正是读书的乐趣所在,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成为爱书之人。<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