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关于“草根”的思考(1 / 1)



最新网址:说到“草根”,不难想到由之产生的“草根文化”,而说到“草根文化”,我们便自然会想到与之相对的“精英文化”。这两者一个是亲近群众的“下里巴人”,一个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如今这两种文化是闹得沸沸扬扬,而对于它们评论者们乃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而两种文化的代表中最激烈的矛盾体现与争议最多的事要数白烨与韩寒的“战火”。

“战火”的起因是文学评论家白烨在自己博客上的一篇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里面对“80后”这个群体进行了不少点评,其中包括引起韩寒强烈“不满”的观点,比如“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所谓‘票友’是个借用词,用来说明‘80后’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了市场,尚未进人文坛”等等。3月2日,韩寒在博客摘抄了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里的一些观点,并以此为靶子,毫不客气地进行了“炮轰”:“作为我本人,非常讨厌以年代划分作者,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哪能分类。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白烨)坚持认为,他认识的那批人(也就是照过面的吃过饭的那些码字的),写的东西才算文学,并假装以引导教育的口吻,指引年轻作者。”韩寒的冷嘲并不能对白烨产生多大的伤害,而尾随韩寒而来的那群“拥趸”们便跟着韩寒一起骂起了白烨。而白烨从此关闭了博客。

这件事自然如投石掷水般,在界激起了很大波浪。不少表明自己是“80后”的网友评论道:“‘走上了市场,没走上文坛’是什么意思?文坛的概念是一定是曲高和寡和阳春白雪?市场什么时候成了区分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了?”支持韩寒的人认为白烨的评论太主观臆断,缺乏文学评论家应有的严谨,评论家“放下自己的偏见,不要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指指点点一群人”。但同样,也有人觉得韩寒的话说得过分了,缺少一个为文者对他人起码的尊重,另外从整体看来,“80后”作家群的作品在文学价值上的确“偏弱”,不少在市场上火爆一时的书过几个月就没了踪影,更多是对生活的简单反射,而缺乏积淀后的理性思考,这恰恰是制约“80后”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诸如此类“草根”挑战精英的现象已屡见不鲜,然而我们无法绝对地说谁是谁非,只能看着它发展。不过如今传媒界倒老是在试图把“草根”变成精英,从已经炙手可热的“超女”就能看出。这与“草根”挑战精英的现象的成因是相同的――“草根”们羡慕精英们,想出名想当“星”,这是很正常的;然而精英不是随便能当上的,于是我们这些平凡的“草根”,躁动的“草根”们自然都一方面把那些精英们当出气筒来发泄,挑他们的缺点骂他们来平息自己心底的不平――正所谓“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而另一方面,却做梦也在想着成“星”,受万众瞩目。人们的这种心理是很真实的,这种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存在即为合理”嘛。对于现在的社会环境适合把“草根”推向精英的现状,我是既喜又忧:精英贴近群众,自然是好的,但这样的狂潮会不会把精英圈层冲得越来越滥呢?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草根”挂上了精英旗号,老精英们倒是越来越受冷落了。

时代的潮流推动得太快,让我们无法冷静的思考。“草根”与精英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没有人知道。

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