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不拘一格选人才(1 / 1)

玫瑰心语 蒋偲昕 0 字 2023-02-15



最新网址:蔡伟,这位三轮客。最终被复旦大学,聘用为博士,一时传为美谈。发现他的是古文学著名专家裘锡圭先生。先生和蔡伟的交往历经八载,从相识到相知,蔡伟许多见解,先生都自叹不如,先生是高校的著名教授,蔡伟是街头的落迫车客,二者悬殊之大,可先生因其才,竟能相濡以沫,惺惺相惜。先生多次劝慰蔡伟,求得一学历,然后归其门下,事情就顺理成章,别人无可非议,而蔡伟无意于功名,且对古文学完全出于兴趣。别有他念。又以英语不懂为名,推劝先生好意。斗转星移,蔡伟因生活窘困,登车度日,告之先生,生活还行!只是书读的少了。先生闻之心焦,是爱才惜才呀!不能好端端的一个人才,因为所谓的学历和英语,竟将先生和蔡伟阻隔在万里,且又因生活所迫,毁了,实在可惜。对国家也不负责任呀!先生终于痛下决心,顶住各方压力,录用蔡伟,成为破格选拔的人才,且是一等一的博士,博士是许多人花了多少心血,多少心思,为这!不说辛苦,但那金钱就花费了多少。竟让一个穷小子,几乎轻而易举夺得,单单识得几个古文字,心里自然不会平衡。

不平衡的原因,究其本质,这些人其看成是求取名利的招牌,把学院看成是求取名利的场所,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直盯在考分上,然后得学历得学位,为以后舒服过日子打下基础,所以冒考,顶替……走后门,真是丑态百出。这样的学历学位,让人恶心。即使是个人努力,也让人伤心。躺在招牌上,混在场所里,每日优哉游哉!不是逗鸟闲乐,就是赏花适情,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然后写一两篇无关痛痒的文章。以自娱。或者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以娱人。现在这是常事了,并由此而产生的口舌,哪曾消停过。不是学生揭发老师,就是老师告发学生。因为揭短便骂来骂去,大败文人学者的兴。所以现在的体制,若不行进行改革,充其量,生发出来一茬一茬的,也不过是伪君子似的庸才。他们坐所谓的资本上,想的是剽窃别人得更多实惠。有几个踏踏实实地坐冷板凳呢!

平衡的蔡伟们,究其本质,他们早把学历学位看成是梦幻泡影的事,把学院看成是追求真理的地方。正因为前者的淡泊,而无法实现后者的所谓的功名。而他们也被无情隔在学院门外,但蔡伟们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因为只盯住学问,即使生活多么艰难,也要坚持走下去,不计得失,不计成败,蔡伟们凭着热情一路走来,让人们钦佩。躺在冷床上,混在市井中,每日苦哉乐哉!不是古卷一本,就是资料一堆,迷得心驰神往,然后相互探讨,求得真知灼见,以自娱。或者书信往来,提出宝贵建议,以娱人。所以先生和蔡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不是师生热论,就是朋友冷思。因为同趣,便你怜我爱,大兴魏晋古人之风,经过深思熟虑,先生大胆启用蔡伟。引起某些人质疑。先生只是谈谈回应一句:是不是人才?看以后学术成果吧!先生和蔡伟,这方面是自信的,因为他们想的是追本溯源,求真求理。

伪君子们在学术上是造假,足见其劣性,在权利下是顺从,足见其奴性。现代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有几个真才实学,不过是欺世盗名者罢了。即使有,也不过都是人家的东西,照搬照套。跟鹦鹉一般。而自己的大脑,充其量是个鸡窝。只知道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这些人分两类:一是奴才,二是伪君子。一点不过分。

而蔡伟们,他们的脑子,一开始便与众不同。即有了主见和思想,在学术上,独创自不必说。在和先生的商榷中,已见一斑。成一家之言,自是早晚的事。俗语说的好:是马是骡子,拉出去溜一溜。让那些奴才和伪君子汗颜。汗颜的他们也想研究出成果,好用来可以凭评职称,评教授,争房子争待遇呀!可是早已习惯了惰性,那脑子早是个鸡窝,只能别人在里边下蛋拉屎,而他是没有这样的功能的!

所以复旦大学这一举动,可以说一石击起千层浪,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体制上,都给人清醒一击,不仅要不拘一格选人才,还要进行体制改革,这样才能有可能培养出人才来,而不是奴才和伪君子。

不拘一格选拨人才,这只是潜意识的治标。因为大学里没这样的人才,所以只好在社会上找了,还好,一找就找到了。而治本,就是体制改革,这样大刀阔斧后,现状可能有所改善。顺便想说的是,在社会上,和蔡伟一样的人才,难道是凤毛粼角了吗?恐怕是像先生一样的伯乐,才是少之又少吧!而大学,也仅仅是一复旦吗?

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