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清风明仙犹在(1 / 2)

 在中华民族即将成为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时,他一个伟大人物——孙中山——中华民族永远的旗帜出现了。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地大物博的中国,我们曾经的骄傲,中国人的自豪,而今,而今却被帝国主义列强肆意地践踏,人们在这样的世界里苟活着,一片惨象!望着这一切的一切,孙中山独自怅然而泪下,饱读诗书的他,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他,怎能袖手旁观?

为了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了重建美好家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慷慨激昂。周围一片哗然,人们嘲笑他把革命看得太容易了,嘲笑他“足不履危地”,但那颗似乎长城般坚定的赤然之心又怎么会轻易改变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前途一片茫然,未来是个未知数,但他并不茫然。他似乎听到了屈原在河畔的慷慨陈词,看见了虎门滩前熊熊燃烧的烈火,“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纵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步伐。

从孙中山推行“济弱扶倾”的民族主义方针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特色之一——不念旧恶,与人为善。狭隘的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以复仇为事。他反清并不排满。辛亥革命后即强调“五族共和”、“五族一家”。对于压迫汉人300年的满族,一视同仁不念旧恶,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襟。而这广阔的胸襟又来自他的一片赤诚之心。没有对祖国的深沉的爱,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而今,我们中国不也是这样吗?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同那些曾侵略我们的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样做,中国的发展将多么艰难,世界的和平发展又会多了一个威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更了解孙中山推行的民族主义的重要作用!

华夏五千年,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着。五千年了,五千年了,中国经历了五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广博深远。孙中山先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极力主张发扬中国的传统,在其创造理论时,仍坚持用中国的传统道德而不用外国的理论。汉语是世上最美的语言,中国的文化屹立于历史的肩上而从不下跌。

孙中山在临终前数月,曾向黄埔军校赠送一套《二十四史》、《四库备要》,从这我们也可看出孙中山先生也是敬重我们的历史。要为中国人民找出路,要为中华民族寻出底,不用中国的文化是不行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语言,那这个民族就不配存在。当年,一个中国人不如一条狗,连公园都不可以进;一个被称为亚洲病夫的国家子民。在国外遭歧视,连畜牲都不如。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在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文字狱,闭关锁国,不让自己的文化传播,压制自己的民族文化,只能导致丧权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