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在金三角东北部的小勐捧,成立“中华民国复兴部队总指挥部”,残军合并后战斗员仅有1600余人。他们不断收拢溃兵,最后兵力竟然达到3.5万人,并与洪沙瓦底政府达成了和平共处“条约”,洪沙瓦底政府默许残兵存在。
李国辉坐镇孟萨,为保证这几万人的生存,武装走私鸦片,成了李国辉的看家产业。金三角毒品生产,随着李国辉的到来,开始逐步进入昌盛时期。
1950年,蒋介石派李弥率部撤往缅甸、澜沧、泰国交界地,任滇省政府主席兼滇绥靖公署主任。李国辉和谭忠把军权完全交给了李弥,因而,金三角的鸦片生产和贩运,又先后迎来了李弥时代和柳元麟时代。
金三角地区鸦片的产量,李国辉到来之前的1949年,年产仅有区区37吨。到1959年,金三角已经经历了李国辉、李弥和柳元麟三个时代,年产量不过每年60吨。此时的金三角貌不惊人,毒品产量都没有暹罗、澜沧和安南几国多,这些国家年毒品产量都是100多吨以上。
后来,又一位“枭雄”横空出世,将金三角的毒品生产,带进了“黄金时代”。只可惜,这个枭雄是一个毒枭,就是六十、七十、八十年代最臭名昭著的金三角一代大毒枭,坤沙。
50年代初,坤沙加入了驻在掸帮的李弥残部,学会了一些军事常识和战术知识后,组织了一支专门护送毒品的小型贩毒武装,开始涉足毒品生产和贩运。1962年,坤沙向洪沙瓦底政府宣誓效忠,被任命为“弄亮地区民众自卫队指挥官”。
得到合法身份后,坤沙逐步夺取了李弥曾经控制的掸帮,并大力发展罂粟种植,征收毒品过境税,建立吗啡和海洛因提炼厂,直接生产和销售毒品。他的部队也发展到一万余人,配有美式16步枪等装备,购买了北极熊军队制式防空导弹。坤沙逐步洪沙瓦底境内最大的反政府武装,控制了整个金三角地区毒品贸易的80%。
在坤沙的经营下,“金三角”一跃超过哥伦比亚,成为世界最大的毒品王国。1970年产量达到一千吨,八十年代初,攀升到了年产两千吨的水平,打破了世界记录。坤沙个人,也因此成为世界最大的毒枭和“鸦片大王”。
景勐小镇位于毒品流通的咽喉要道之上,但即使是坤沙权势熏天时,也未能完全控制住它,它实际上的控制人,一直是曾经一度辉煌的缅共游击队。
1939年,在英国对缅甸实行殖民统治的末期,德钦丹东等一批读过马列著作的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缅甸共产党。从此,缅共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洪沙瓦底的政治舞台。
到六十年代中期,缅共发展进入黄金鼎盛期。根据地发展到九块,人口近百万人,武装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景勐所在的南佤,游击队也发展到两个旅,共四个营。
此时的缅共,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已经拥有强大的社会基础。而缅共武装,则成为几乎与政府军势均力敌的强大军事力量。但是,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六十年代中期,处于发展巅峰时期的缅共,却因内部动乱而葬送了这一大好发展局面!
从1966年底起,缅共开展了血腥的“党内革命”,无情打击,互相内讧,自相残杀,严重削弱了缅**和“人民军”。1968年春,洪沙瓦底政府借缅共内部发生大动乱时机,政府军以两个主力师(第77师、第88师),向勃固山区缅共中央根据地大举进攻。
内乱中的缅共无力迎战,军事上遭遇重大失败,只好退入缅东北山区。
军事失败,外援枯竭,经济上捉襟见肘,缅共陷入困境,各部队开始利用鸦片贸易解决经费来源。鸦片生意逐步成为缅共中央主要经费来源,四个军区乃至一些游击队也纷纷经营此道,“人民军”各部都各显神通赚钱,贩黄砒、卖鸦片,甚至设厂加工海洛因。
景勐小镇在南佤游击队的控制之下,自然成为毒品运输的重要节点。
三角洲小队进入金山角,吸引了坤沙的掸邦解放军(a)和南佤的缅共游击队等地方武装的注意力,使兄弟小队和飞鹰丛林战士得以迅速脱离和当地武装的接触,队伍隐蔽在景勐小镇旁边的丛林间,开始休整,静待夜色来临。
“国栋注意,全队注意,我们周围有人窥视,注意搜索!”虞松远命令道。
“虞队,这个窥视者应该没有威胁。”楚蕙说。
“有人一直悄悄跟着我们,不管有没有威胁,也应该加强警戒!”丛林战专家邱国平自然也感觉到了有人窥视小队。
景勐小镇只有千把人口,几十排竹楼,几乎看不到砖瓦房。但在小镇的北方林地边缘,却有一片木质结构的厂房,那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毒品加工厂。这里是湄公河航道上一个中转站,沿江的码头上,临时停泊着十几条南来北往的货船。<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