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太子入阁(下)(1 / 2)

永乐架空传 xiaose_wh 3814 字 2019-10-09

 $请到 www.69zw.com 六九中文阅读最新章节$

指望太子继位后改变永乐皇帝的那些政策?这种想法同样很荒谬。要知道,太子深受文官集团的拥护,他继位后怎么可能会平白无故地提高武将的待遇呢?

所以,这伙人便不约而同将目光落到了与武将集团关系密切的汉王朱高熙身上。

一边是想当皇帝,另一边是想让这个人当皇帝,目标一致的两伙人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于是迅速打得火热。

对于朱高熙的小动作,朱棣知道得一清二楚。因为他不仅提前完全恢复了锦衣卫系统的原有功能,而且还提前成立了东厂。如今的朱棣,对信息的掌握程度甚至比原来那个历史时空中同期的永乐皇帝还要强。

知道朱高熙强烈想要取代朱高炽后,朱棣并没有大发雷霆。

当初朱棣提前册立太子是为了避免内耗,可是现在看来,尽管身为皇帝,可某些事情的发展却并不以他个人意志而发生改变。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显然非常正确。朱高熙这家伙本来就狂妄自大,靖难之役时又因为燕王的那句“勉之,世子多疾”,更是认为朱棣的一切应该由他继承。

朱高熙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性格已经定形。到了如今这种地步,朱棣也着实没办法避免自己死后骨肉相残的悲剧。

朱高炽还好说,确实是个仁厚的人,可朱瞻基却不那么好说话。上次朱瞻基和朱文圭斗蟋蟀玩,朱文圭一时激动拍死了朱瞻基的蟋蟀,结果朱瞻基立即毫不客气上前推了朱文圭一把。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朱瞻基连走路都不稳当的孩子都并不忍让,又怎么可能对一心想篡夺皇位的朱高熙产生任何怜悯呢?

既然没办法禁止朱高熙觊觎太子之位,那么,朱棣也就只能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了。

“只要朱高熙不采用造反或是刺杀之类过于激烈的暴力手段,干脆让朱高熙充当太子的磨刀石也好。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朱棣在军队方面的改革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个脓包儿现在不挤,将来怕就更难收拾。对朱高熙稍稍放任一些,他便能够吸引更多对新政心怀不满的将领自己冒出来,到时候一网打尽也可以节省很多精力。”

大约是受这具身体原主人的影响吧,朱棣倒也不是没有给过朱高熙善始善终的机会:提前将他封往云南。

如果朱高熙能够悬崖勒马。那便一切都好说。可惜地是。虽然确定封地地时间提前了。但朱高熙地反应却没有任何变化——他向朱棣不断诉苦。说自己又没有犯错。凭什么要去云南(当时云南地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反复劝说。赖着就是不走。

在原来地历史时空中。永乐皇帝被他缠得没有办法。加上他也确实比较喜欢这个儿子。便收回了命令。让他跟随自己去北方巡视边界(当时尚未迁都)。在跟随永乐巡边时。朱高煦表现良好。深得永乐欢心。高兴之余。永乐便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之地。朱高煦等地就是这个机会。他告诉永乐。自己哪里也不去。就留在京城。

但是在这个时空里。朱棣却没说什么废话。而是很干脆地默认了朱高熙赖在京城不走地行为。

朱棣知道。他地这种放任态度会给了外界一个错误信号。一些犹豫不决地将领和文臣可能会因为这个错误地信号而站错队。不过朱棣绝对不会因此而内疚:拔亮烛火会诱使更多地飞蛾扑火。但谁叫那些飞蛾地天性喜欢扑火呢?如果有地人不党争、不内斗就活不下去。那么创造机会让他们赶紧去死也算是满足这些人地天性……难道不是吗?

见皇上不赶自己走了。朱高熙便以京城为基地。开始谋划针对朱高炽地阴谋。册立太子当天严厉地打压还是有效果地。此举令朱高熙得出一个结论:一开始就将目标直接定在朱高炽身上非常危险。于是。朱高熙便将打击地目标定在支持太子地人身上。

朱棣地想法别人自然不可能知道。别人只知道朱棣对朱高熙表现出一种放任地态度。而且朱高熙也开始唆使投靠自己地大臣攻讦太子身边地人。那些坚持正统地大臣们将这些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一段时间里全都处于焦虑之中。

今天看见朱高炽来到文渊阁,并传达皇上的口谕“太子进文渊阁‘学习’处理政事”,文渊阁里的六位学士全都大松了一口气——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说明皇上根本没有改立太子的意图!更何况,太子还能够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这样一来,汉王一系的官员如果不是白痴,应该会有所收敛了——若再攻讦太子党,太子草拟处理意见“诬告反坐”,汉王一系的官员岂不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严格说起来,朱棣给予朱高炽的这点权力其实不算什么。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二十多年后内阁就开始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送给皇帝御览。这种情况称之为“票拟”。而朱高炽这时候的作用只不过相当于明朝中后期的首辅而已。

不过,事情的好坏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