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丰收(二)(2 / 2)

“听闻李郎君赠予元俭肥田增收之术,却不想着先给吾这位父母官,用来造福南郡百姓,太小气也!”</p>

“非小子小气,只是小子人微言轻,自己素日里自然是知道这些法子有用,可若是没有确实的见证,只怕是人人都不服小子的办法到底有没有用,或许是小子在哗众取宠呢?”</p>

糜芳点点头,赞许说道,“李郎君少年老成,你这话,不算错。”</p>

“故此吾也和坦之兄言明,小子的法子自然是有用的,只是在未经过实验之前,是要先看成效的。”李承解释道。</p>

给关平的那些有关于农作物增产、肥田、轮种的东西,不见得能推广开来,不是因为李承的办法无效——这是一千年多来中国农业累积下来的经验,再加上后世的科学分析,绝对有效。</p>

但是农人们往往是最混沌的,他们更多的不会追逐潮流而是更为保守,坚持自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在没有看到成效之前,是绝对不可能改变自己固定的农业习惯。</p>

这一点李承在后世之中经历过太多了,很多老农自觉厉害,压根就不听技术人员的建议。</p>

而在建安二十三年的这个时代中,更是如此了,先进的农业技术通常传播的很慢,就好像交州已经有双季稻的种植,可如今的荆州,还视这个为异端邪说。</p>

李承鼓捣着双季稻,刚开始的时候可不是想一人搞,而是想着带动庄子里的人一起做,奈何没人听李承这个乳臭未干小子的建议,就连薛老头起初都不信,直到李家的稻苗正儿八经起来后,薛老头才求李承,分一些秧苗给他去种。</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