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天下无道,自寻其道(1 / 2)

 洛邑王城。</p>

建造学宫的建令已下,成周那边也已经开始聚集工匠和用于劳役的奴隶。</p>

一切看似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可还有需要进行补充的地方。</p>

建洛邑学宫是昱一时兴起的想法,他知道这样做对天下有利,对后世有利,也就做了。</p>

可真要去做的话,总会从其中挑出一些问题。</p>

学生和教师都没有,昱只能建议先从郊外附近的庶民和国民开始。</p>

不过该怎么做才能让国人和庶人一起学习呢?</p>

等级观念还在深深地刻在东周人的骨子里。</p>

如果设立“贵族班”“国人班”这样用于划分界限的话,那学宫建立的初衷也就变了。</p>

如果只是教诗礼的话,学宫就被局限住了,可在诸子百家面世之前,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教授诗和礼的。</p>

很多的问题压在昱的心里。</p>

如果只是他一人负责的话,估计要把自己累死。</p>

不过昱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王孙。</p>

因为他是王孙,很多事情本就不用他操心,自然会有人去实施。</p>

他只是建议者,之后实际落实的是王室中的礼官和对学宫负责的大臣。</p>

不过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就是了。</p>

不过一个连诸子百家的著作都没有深入学习过,还带着后世刻板的印象去思考儒墨道法的人是不可能完成那么多的。</p>

别的不说,就单论《诗》,在后世的曲解中只是用于描写百姓生活或者苦难,却忽略了其中的思想。</p>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是在说明情爱吗?</p>

在东周,用情爱的方式还可以述说执政者对贤才的渴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