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无剧情,慎订阅,科普除夕的由来!】(2 / 2)

乡村们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

趁着这个瞬间,“夕”用它头上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

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

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

“过年放鞭炮的习俗,就是从这里开始。”胡小刀再次解释。

话说“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它被“夕”挑死了。

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为了纪念这个聪明的小孩,乡村们便把这一天,称之为“年夜”。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

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

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

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版本的释义,它叫做——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兽”。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