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无题(2 / 2)

再过几年,最多三五年,师资力量应该够了,该是成立师范学校的时候了。</p>

皇帝的目光从窗外收回,心中作出了决定。</p>

建立学校,从城镇开始,再逐渐发展到农村。这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必然道路,也是普及教育,提高大明子民文化程度的正确方法。</p>

这涉及到资金的投入,最重要的还是师资力量的培养。现在,条件虽然还不成熟,但也差之不远。</p>

而少英院初中部的学生毕业,就完全能够胜任小学的教学。教师,国家财政发放工资,与拿俸禄的官员,也相差不大。</p>

………………….</p>

春天的脚步悄然临近,气息已经扑面而来。</p>

春耕,关系到一年的收成,又是老百姓最为忙碌劳累的时候。</p>

地方官员们也是工作最繁重的时期,应对大灾害,报纸时时提醒,皇帝可是一直放在心上。</p>

经历了大旱的陕西,前后两道奏疏,让皇帝又喜又忧。</p>

春耕时下了一场大雪,持续一年多的旱情有缓解的迹象;可大雪下得不是时候,把苗给冻死了大半。</p>

</p>

这是要让朕的心情坐过山车吗?</p>

皇帝虽然知道大灾害才刚开始,并做好了长期抗灾的准备。但有好消息,依然会高兴和轻松。</p>

好吧,苗冻死了再补种,有生长期短的作物,还有去年修的水利设施。一年下来,总会有些收成。</p>

况且,皇帝要求地方官府屯积粮食,并不断地运输补给。即使颗粒无收,也不虞有饥荒的发生,流民的大规模出现。</p>

陕西年前报上的大兴土木的计划,皇帝已经批准,全部是以工代赈的项目。铺路修桥、水利设施、建仓盖房等等,今年还要加上铺设铁路。</p>

活儿是不缺的,有工作就有粮食。如果计算成本的话,建设这些项目所需的资金,并不是和发放的那些粮食能够价值相当的。</p>

也就是说,其实朝廷和官府是赚了的。要在平常年景,花钱雇工的话,花费要比现在多不少。</p>

而在大灾之年,老百姓能吃饱饭,也是感激万分,十分满足。</p>

两边都满意,这样的赈灾模式就能够持之长久,帮助朝廷渡过最艰难的十几年。</p>

果然,意料中的奏疏很快又呈到案上。陕西巡抚奏报,从官仓中发放种子,百姓已经再次补种。</p>

不管还没有别的意外灾害,皇帝多少能松口气,把目光转向收复前套和征伐吕宋这两大军事行动上来。</p>

收复前套应该是比较轻松的,蒙古诸部春夏北上,秋冬才南返。准确地说,前套地区就是他们的越冬基地。</p>

所以,就算有作战,蒙古诸部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而上万的明军,装备精良,更不是部落林立的蒙古人能够抗衡的。</p>

而前套地区是很适合发展农耕的,这也是皇帝优先考虑的优点。占领一块不毛之地,成本太高,至少不是大灾害期间要增加的负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