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长安总领这场战役后勤,成为关键人物。
这一年,远在南边的德亲王萧元嘉,终于和南疆王凌长治见面。
两个时代的人,隔着辈分的两代人,在同一个大时代浪潮下见面。
见面的过程友好愉快,双方相谈甚欢。
萧元嘉行晚辈礼,绝无半点嚣张跋扈。
凌长治也是客客气气,遥想当年,半句不提南疆。
这是一次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见面,却又是历史性的会面。必定会被记载在史书中,被后人各种揣测。
自此,南疆多了一些大周人,他们都是读书人。
他们来到南疆,作为游学的最后一个地点,参观访谈,甚至是深入了解。
这些读书人,用手中的笔,记录南疆所见所闻。
萧元嘉出资,将学子们的游学见识,集结成册,就有了《南疆见闻》这本书的面世,并广受欢迎。
第一次,南疆在大周人面前,正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吃人,那都是以讹传讹。
但,南疆密林深处,的确有吃人部落。他们原始野蛮,不曾进化。
而……
凌长治治下的南疆,除了偏僻了些,同大周并无多大区别。
大家同文同种,说着各地的方言,彼此又用官话交流。
一样的文字,一样的书写,一样的学堂……
被征服的土著部落,部落孩子都在学堂内读书,学习着我们的文字语言,成为凌长治顺利统治丛林部落的纽带。
这是一个富庶之地,很多地方还没有开发。
物资极度丰富,此地大有可为。
难怪,南边的商贾,这些年都纷纷往南疆跑。
只要能活着回来,就能发财。
《南疆见闻》出版半年后,又加印了三次。
同时,掀起了一股南疆淘金热。
北方的商贾,他们纷纷组队南下。
他们学着少府的模式,招募退伍兵,尤其是熟悉南边气候饮食的退伍兵,带上物资南下。
指望着这一趟发财。
去南疆,有两条路。
一条是海路,沿海码头,一个月一趟船,下南疆。由海军护航,不用担心遭遇海盗之类的意外。
一条路是陆路,一路南下,到达南疆都护府。
在都护府办好出关手续,穿过城墙,正式进入南疆。
新开的官道,足够宽敞,但蜿蜒曲折,翻山越岭。
路途两岸,每隔三四十里路,就有一个休息站,供沿途客商休息吃饭喝水。
一路往东南方向,穿山越岭,途径数个部落,顺便收购土特产,或是买卖货物。
等到达平洲城的时候,这些商队已经赚了一笔。
当然……
真正的利润大头,还是在平洲城。
这里才是整个南疆的物资转运中心,也是南疆的金融中心,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
可以看见一车一车的粮食,绵延不绝,从早搬到晚上,像是不值钱一样,搬运上船。
一艘艘巨轮,拉着满仓的粮食,扬帆起航,北上大周。
还有百年古树,甚至是千年巨木,被拉上船,同样是北上大周。
象牙,玉石,草药……
各种物资,每天都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平洲城,又从平洲城运往大周。
平洲城更加繁华,比起几年前,城池扩大了两倍还要多。
更多的人口来往,更多的人口长期在此居住,甚至将家安在了这里。
王府每年收入大量的税收,养更多的官员,更多的兵马,建造更多的船只,创造更多的利润。
街面上,不仅有很多商人,很多身份不明的流浪者,还有很多穿着书生袍的读书人。
他们慷慨激昂,直抒胸臆。
他们讨论的话题天马行空。
他们当中,有本地读书人,也有从大周远道而来的读书人。
他们争论,抗辩,激动的时候甚至动手互相殴斗。
谁都无法说服谁。
大周是天朝上国,南疆面积虽大,却是实实在在的土包子。
土包子就该主动回归天朝上国,称臣纳贡,成为大周治下,成为大周版图中最南端的一颗明星。
当地读书人自然不愿意。
能独立,谁乐意依附。
想让南疆主动归顺,那是做梦。
南疆是独立的王国,迟早有一天,凌长治哟建国,要称帝。
而且这种呼声越来越强烈。
读书人强烈要求凌长治,给南疆的百姓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
他们要建国,要国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