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又开历史先河(1 / 2)

 事实上,魏相的感概挺多的。</p>

才过去多少年啊!</p>

七年之前,老吕家还需要魏氏派来五百人守卫,要不吕武带上家族的武力去纳赋,还不知道回来之后,家到底还在不在。</p>

当时老吕家可惨了!</p>

吕武七拼八凑,连十个士兵都拉出来。</p>

还是用一些技术跟老魏家换了一批人。</p>

不然的话,他就算是想纳赋,其实连当炮火都不太够资格。</p>

只是七年而已,老吕家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了?</p>

魏相并不需要刻意去打听什么,很多道听途中基本上也会失去真实。</p>

很多人看老吕家发展这么迅速,超过八成的人……其中还包括多数的卿位家族以及实力不差的中等贵族,觉得老吕家迟早是要出大事。</p>

</p>

比不上老吕家的那些家族?</p>

老老实实摆出羡慕嫉妒的表情,注意擦口水就好了。</p>

他们不看好老吕家的原因在于,吕武对人口的汲取太过于饥不择食。</p>

老吕家原本也就七八百人口的样子?</p>

吕武与赵氏、韩氏和魏氏联姻之后,增加到一万出多。</p>

后来得到“阴”地,接收了“阴”地的近万人。</p>

以上这些人口的增涨某种程度上算是正常,也就是不会有太大的忧患。</p>

老吕家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是,吕武购买了超多的奴隶,战场俘获的战俘数量也很多。</p>

吕武一开始释放少量奴隶,其实被人知道了,反应也不是太大。</p>

等后来,他每次会释放数千乃至于近万的奴隶。</p>

不是没人想找老吕家麻烦,只是出了更大的事情,牵扯了想找麻烦的那些家族。</p>

一拖再拖下来,能继续找吕武麻烦的家族选择偃旗息鼓,想继续找麻烦则发现自己跟吕武已经不是同一个级别。</p>

这就很难受和无可奈何了啊!</p>

这年头,一个家族的奴隶多了,有隐患是自然,但隐患其实不是那么大。</p>

毕竟,有听说哪家的家主或成员被奴隶杀死的事情,却从来没发生过奴隶大肆暴动,并形成席卷之势的事件。</p>

因为从来没有奴隶暴动造成极大的效应。</p>

谁会将奴隶当回事?</p>

他们认为老吕家会有麻烦的原因就是吕武一再释放奴隶,觉得是在损失自家财产,还得罪了整个贵族阶层。</p>

现在没人找老吕家麻烦,只是因为找不到机会而已。</p>

谁让吕武发迹之后顺风顺水?</p>

是真的找不到机会发难。</p>

他们在等着吕武倒霉的那一天,必定会看准时机扑咬上去。</p>

“相,你已劝过武多次?”魏绛指的是释放奴隶这件事情。</p>

魏相没有回答,只是安静地看着远处。</p>

那里吕武正在释放奴隶,亲手递上每一面代表自由的身份竹牌。</p>

接过竹牌的人跪在地上,一脸激动地对吕武磕头谢恩。</p>

那些得到自由的人,下一刻立刻跑向一边,他们排在同样刚刚获得自由的人后面? 等着登记造册? 确认今后还是老吕家的人,只不过是成为属民? 不再是作为一个奴隶。</p>

他们记录上自己的名? 会被分配各种基本的生活物资以及用具,甚至还有属于自己可耕作的土地。</p>

当然,老吕家并不是将土地有偿或无偿给予他们。</p>

其实就是? 某个人今后负责多少亩的耕作? 产出七三分。</p>

家族获得七成? 他们能留下三成。</p>

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p>

以前的话,属民干活归干活,住的、吃的、喝的、穿的……等等很多方面要看主家开不开恩? 也就是会不会赏赐下来? 又会赏赐多少。</p>

吕武执行的则是一种“租佃”制度。</p>

土地我家的? 只是租给你们种田。</p>

十抽七挺狠!</p>

只是远比属民什么都无法自主更强,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进步。</p>

不过话又说回来? 要是没吕武搞“租佃制”? 等到战国再被搞出来? 一开始抽税其实也差不多。</p>

历来最狠的是秦国? 收税的百分比是66%? 也就是三分之二。</p>

《汉书·食货志上》:收泰半之赋。</p>

颜师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p>

其余各国看着可能税收挺低,只是别忘记还有各种杂税。</p>

收税历来不看官方制定,看的是怎么去执行。</p>

很多规定只收10%,只是国家收10%,架不住下面官员层层加一些,去收税的小吏继续往上加。</p>

到底奉献多少,从来不看规定,看的是执行力。</p>

吕武弄十抽七,一点都不会感到心虚。</p>

开荒是用家族的资源在弄。</p>

人吃牛马嚼,一样是消耗家族资源。</p>

把地给开发出来,再分配下去。</p>

又不是给一块荒地,让人去从零开始地进行开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