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斩草不除根的下一句是?(1 / 2)

 “魏”城毫无疑问是陷落了。</p>

失去了主城的魏氏,他们哪怕还有其它的城邑,以当前人看来魏氏已经打从事实上遭到灭亡。</p>

为什么会是那种看法?只因为连主城都守不住,其它城邑基本上也会不保,不是注定灭亡又是什么情况呢!</p>

阴氏等“魏”城的火势减小才进入,进去了也就是收拾残局以及肃清还在抵抗的魏氏士兵罢了,战局什么的压根不可能遭到颠覆式发展。</p>

“大河南岸已有敌军超十万,‘魏’城大火映天,敌军迟疑未有渡河举动。”宋彬看上去有些害怕吕武?</p>

其实,人们怕吕武就对了。</p>

诸夏的战争发生过太多次,搞到焚城的程度则是几乎没有,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吕武都显得太过于残暴了。</p>

另一层面来讲,其他人可以害怕和憎恨吕武,独独阴氏这边的人不行。</p>

吕武的举措减少了己方的伤亡,阴氏的人应该心存感激,不应该是产生其它负面的情绪!</p>

“克‘魏’,我军伤亡不足三千。”吕武感到很是心累,强调道:“歼敌约四万,我军阵亡不足三百。此乃大胜。”</p>

没人否认不是一场大胜,他们觉得不习惯的是使用了焚城的方式。</p>

宋彬秒懂了吕武的意思。</p>

这一场胜利需要进行舆论控制,着重宣传阴氏用很小的代价攻克“魏”城,弱化所使用的手段。</p>

哪怕提起焚城,该延伸的思想也是敌军被全歼,己方伤亡极少。</p>

“我之我氏,我亲我朋也。”吕武用着很认真的表情说道:“他人性命,与我何干?敌对之命,我取也。与如何索命,有何干系?”</p>

玛德!</p>

一帮王八蛋,不懂一点点的感恩之心吗?</p>

没逼数是吧?哪一次让你们撞得个头破血流,再品尝一次苦果。</p>

当然,吕武不会轻易去那么做,阴氏的一草一木都是他这个家主的财产。</p>

只是真有必要的话,吕武并不介意给予一些抱有圣母心态的人一个大大的教训。</p>

有那么一些圣母的脑子真心坏掉了,己方阵营的人命不是命,对其他阵营的人抱有很诡异的同情心。</p>

他们怎么不想想自己是得到谁的保护,一旦保护他们的那些人被牺牲掉,其他阵营会去怎么对待他们。</p>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些乐色能够蹦跶和各种嘴炮,是有人在流血牺牲扛起所有危险。</p>

这种乐色到了某种时刻,可能会后悔以前莫名其妙的同情心,又或是跪的比谁都快?甚至他们老早就已经跪下,不打算再站起来。</p>

一些人吧,不是早早就歪了屁股,就是蠢到了一种极致!</p>

在吕武的重视之下,阴氏这边的人总算醒悟,明白层层推进会付出多少伤亡,自己极可能是在攻城战中阵亡的其中一人。</p>

然后,知道应该怎么做吗?感恩就对啦!</p>

经过大火焚城的“魏”城,它作为一座城池的价值已经失去,事后不可能再进行利用,能做的就是铲平。</p>

</p>

鉴于大火烧过的地方,再来是有四万以上的人命浇灌,土质一般会更加肥沃,也许会成为一个非常富饶的农耕区?</p>

魏绛哪去了?焚城之后,没人再见过他。</p>

有些魏氏的战俘提到他们最后看见魏绛的地方是魏氏在城中的住宅,而那片地方早就被烧得一点不剩。</p>

烧死的人肯定认不出是谁,仅是能够用没有烧干净的甲胄进行甄别。</p>

问题是,衣服谁都能穿,认出某具穿着魏绛甲胄的尸体,不一定就是魏绛本人。</p>

吕武并不纠结那个问题,事情的进展到了这一地步,魏绛死或没死都是一件挺无所谓的事情。</p>

阴氏的做法是对外公布了魏绛死亡的消息,用以瓦解各地魏氏驻军的抵抗决心。</p>

没有多少耽搁,吕武率军离开“魏”城向南,来到了大河北岸的河畔。</p>

他们过来之前,大河南岸只剩下少许的魏氏军队,其余的魏氏军队以及三戎大军已经撤离。</p>

对岸那边有人渡河过来。</p>

“绛……”毕阳只讲了一个字就停下来。</p>

他以毕当前缀,说明是毕氏那边的人。</p>

现在人们熟知的是魏氏,对毕氏会比较陌生,基本忘记魏氏是出自毕氏,等于毕氏才是主宗,魏氏只是小宗了。</p>

在晋国小宗发展得比主宗好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其他诸侯国则是见不到这种情况。</p>

吕武见过毕阳,并且不止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