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厚望(2 / 2)

谋明 淡墨青衫 0 字 2020-10-13

朱家一直是坚持开始谈好的价格,哪怕现在一天超过二十万斤也没有商谈过降低盐价的事。相反,朱家又在努力开拓渠道,并且希望闵元启把出盐量再进一步提高。

闵元启的考虑也是如此,海边的地方够大,人力也充足,弄上几千上万人晒盐推盐也不是难事。

只要朱家吃的下,并且市场不受冲击还没有饱和,扩大产量也是他要做的事。

现在一天消耗的白银太多,几乎很难有太多节余,加上买战马和扩大火铳生产,还有田亩水利工程等消耗也会越来越高,暂且是没有好的办法,只能是扩大盐池生产了。

如果一年收入到三十万两银,六十万石粮,闵元启还是有信心鼓捣出万人大军。

七千步,三千骑,用来横行天下是不够,但是能不能在江北这里闯下自己基业,更进一步迎击南下清军,改变瞬间被清军得南京,下江南的结局,然后待剃发令下,整个大局会不会有翻天覆地般的改变?

目前来说,还是想的太深,太远,这些想法只是寄存在闵元启的内心深处,从未对外吐露过。

就算是眼前的朱万春,还有闵乾德这个尊长,以及闵元忠,闵元金,闵元直这些族中兄弟心腹,闵元启也不会和他们谈及这个话题。

饭要一口口的吃,仗是要慢慢的打。

现在的云梯关旗军只是和无赖,土匪打过仗,就算训练强度是普通营兵的十倍,铠甲兵器俱是精良,但距离真正的精锐还有一段距离。

要打不跨,拉不散,有信念和决心意志,同时装备精良,才算得上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强兵。

现在的满洲兵确实是,他们的信念虽然是富贵,但他们都知道跟着主子席卷天下会有重赏,福泽子孙,这个信念相当的坚定和正确,是以在清朝国初之时,满洲兵虽然人数,确实是堪称精锐。

在清军南下过程中,主力确实是投降的汉军。

但一旦有难打的仗,难啃的骨头,毫无例外都是满洲精锐上场,并且也是多半一槌定音。

现在这个时候,还是闵元启好生发展,不敢想的过深过远。

朱家的配合,也就至关重要。

搜集来的各种合格的匠人,在各处买来的硝磺,还有战马,各种牧畜。

仅凭闵元启自己,怕是有银子也找不到买的地方。

何况这一次朱万春替闵元启跑前跑后,虽然最后定下来官职是靠的淮扬道,但朱家此前的铺垫之功,也是委实不小。

闵元启和朱万春执手问候,彼此间都是亲热的很。

第三百户这里,朱万春隔十来天就会来一次,每次过来最少会住一两天才会走。

住处当然就是闵元启的百户官厅,两人经常抵足而眠,在睡前谈天说地。

对闵元启来说,和朱万春的交谈有益于他对大明的工商阶层加深了解。对朱万春来说,闵元启的见解也经常令他耳目一新。

朱家不乏清客供奉,但论说起来,朱万春更喜欢和闵元启谈天说地,感觉比那些书呆子要长见识的多。

一个武夫见解如此不同凡俗,这也是朱家父子对闵元启全力支持的原因之一。

闵元启这样的武夫,将来迟早不是池中之物,必有飞黄腾达的一天。

象是左良玉对候家父子的恭谨和照顾,未必就不能发生在朱家的身上?

这样说法是有些功利,但抛开一切功利的相处之道,纯粹的知心朋友,这世间又有几个?

朱万春恭喜之后,其后便是笑吟吟走上前来的闵乾德。

这一次报功赏赐,闵乾德从签书千户直接卫指挥使。

对朝廷来说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闵家这样出过指挥使的世家,又有扎实的战功,加上闵乾德和朱家一起发力,连史可法的幕友应廷吉都替闵家说话,一个指挥使值得什么?

光是南京直管的江南江北的诸卫就有好几十个,每个卫都有好几个指挥使,再加上几十个指挥同知和佥事,这等卫所武官也就是有品阶骇人,其实在朝廷眼中,卫所官职比起营兵官职的成色可是差远了。

一个卫指挥使使,任营职千总也不稀奇,多半任守备,都司。若要游击将军,最少也得是都指挥佥事或都指挥同知的官职在身了。

至于现在的几个强藩,多半就是要封爵了。

左良玉已经受封为宁南侯,已经位居所有文官之上,手握重兵的侯爵,自大明中期之后终于又再次出现。

相形之下,闵元启的都督签事,闵乾德的卫指挥使,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就算如此,闵乾德脸上仍是有掩饰不住的笑容。甚至在闵元启抱拳躬身见礼之时,闵乾德在闵元启身上拍了几下,手掌都是在微微颤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