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争议(2 / 2)

许攸曾经想去投靠袁绍做门客,正好遇到董卓进京,袁绍被打跑了,他也意外结识了郭嘉,并成为了至交。后来,他在郭嘉劝说下和荀谌、崔琰、钟繇一起来投靠了高飞,虽然知道高飞对他们不错,但是他却寸功未立,也想成为高飞最为信任的谋士。

此时他听到袁绍占领了冀州,便急忙献策道:“主公,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冀州乃富庶之地,若是袁氏在此久居下去,只怕会根深蒂固。属下以为,主公当乘此机会,趁袁绍立足未稳之际,以骑兵发动快攻,将袁绍赶出冀州。”

“嗯,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其他人怎么看?”高飞默默地点了点头,轻声问道。

荀谌拱手道:“启禀主公,属下以为不妥……”

许攸扭脸问道:“有何不妥?”

荀谌和荀攸是亲戚,和荀彧是兄弟,都是颍川荀氏杰出的人才。历史上他错投了袁绍,而袁绍帐下的谋士都互相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也曾经为了袁绍立嗣的问题彼此相争。荀谌不爱这种争名夺利的事情,谁也没投靠,受到了审配、郭图等人的排挤,并且在袁绍面前诬陷荀谌,致使袁绍不再听荀谌任何建议,这样直接导致了荀谌的郁郁而终,以至于英才早逝,未能留下什么建树,也就自然没有荀攸、荀彧出名了。

他此刻见许攸急功近利,心中也担心高飞会听从许攸的策略,这才率先出来制止,急忙解释道:“如今主公刚刚执掌幽州,根基未稳,在许多刘虞旧部的心里尚没有威信可言,而且北方鲜卑人知道幽州易主之后,能否和主公和平相处尚未可知,而且幽州正处在建设的过渡时期,扩建蓟城、修建辽西走廊、生产兵器等等,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加上现在正值隆冬,一旦天将大雪,道路便会变得行走不易,属下以为,此时攻打冀州还尚早,一来我军多以骑兵为主,攻城器械不够,二来攻打冀州也没有什么借口,无端向袁绍开战,只怕会引来非议。”

许攸辩解道:“主公,如果现在不出兵的话,一旦等到袁绍在冀州站稳了脚跟,再想攻打就难了,隆冬时节虽然对我军不利,却同样也对敌军不利,而且冀州现在尚未做出任何防御态势,只要主公出兵,占领半个冀州不成问题,先和袁绍对峙,等来年开春,再全力进攻冀州,兵临邺城城下,一战便可以将袁绍彻底赶出冀州,望主公三思啊。”

贾诩、荀攸、田丰、郭嘉、司马朗五个人都没有说话,高飞看了看他们五个人,他自己心中早已经有了主意,可是他很想知道贾诩等五个人都是什么样的意见,便问道:“许子远的话很有道理,可是荀友若的话也一样有道理,五位大人,你们都有什么意见?”

郭嘉不做任何表示,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对于他来说,许攸、荀谌都是他的好友,无论他怎么说,都势必会得罪一边,不如就坐在那里不动。

司马朗还很年轻,被高飞列入智囊也无非是为了司马氏着想,既然司马防一家都跟了过来,自然要有一个人入列到他的智囊之中,七岁小娃司马懿还是个小屁孩,根本无法参与这种大事,司马防的能力似乎还不如长子司马朗。他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静待其他人的发言。

荀攸是荀彧的从子,荀彧是荀谌的弟弟,荀攸自然就是荀谌的从子。所谓的从子,就是从兄弟的孩子,说白了,荀攸就是荀谌的侄子。

古人的家族观念很浓,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有共同曾祖父的兄弟、从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曾祖父再往上追溯的同族子侄辈,则不称从子,而称族子了。

荀攸虽然是荀谌的侄子,但是他并不谋私,而是秉公处理,当即朗声道:“启禀主公,属下以为荀大人的话在理,主公此时刚执掌幽州,根基尚未稳定,不宜出兵,就算要攻打冀州,也应该在幽州彻底稳定下来才能进行,而且我军确实兵力不足,和冀州近十万的兵力比起来,尚有一点悬殊。”

高飞知道荀攸不会徇私,可是在别人就不一定会那么看,于是他便扭头问了一下贾诩和田丰,朗声道:“两位大人是和意见?”

田丰、贾诩都是以大局为重,根本不赞成出兵进攻冀州,而且对于贾诩和田丰在辽东待过的人来说,与其向南去和强敌争夺冀州,不如拓展边缘,蚕食外夷。两个人互相对视了一眼,一起拱手道:“属下以为此时不宜出兵,应该潜心招兵买马,打造兵器、战甲,制造攻城器械,积蓄力量,发展实力为上。”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