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五章 辗转(上)(2 / 2)

边戎 阿菩 4220 字 2019-08-09

林舆叫道:“所以大伯才从漠北调人啊!”

杨应麒道:“不可能,不可能!驱漠北之胡转战于江淮之间是兵家大忌,这种连你都想得到的问题大哥会没想到?他没这么糊涂!”

一行人渐行渐北,不久到达蒲鲁虎军所监控的范围,他也早听说杨应麒要来,便带兵到边境上相迎,一路护送他们到大鲜卑山,并派快马走宁州、泰州通知阿鲁蛮。路上杨应麒问当地民生如何,蒲鲁虎道:“据老牧民讲,最近两年天气都不利畜牧,幸好自征伐西夏开始漠北的精悍人丁便不断南调,丁口的压力轻了许多,而且这两年来又有商旅相通,京畿、东北又常常调来粮食由活佛赈济各族,所以大体来说还过得去。\\加上活佛师徒道行高深,佛法普及草原,人心思安,争斗之事已是一日少似一日了。”

杨应麒见他手上挂着一串佛珠,问道:“蒲鲁虎你也信佛了么?”

蒲鲁虎道:“是。我在活佛座前聆听了几次宣讲后便有所悟,如今已经摩顶皈依。”

杨应麒闻言哦了一声,合十道:“愿我佛慈悲,永保草原安定、和平。”

杨应麒到达大鲜卑山西麓时寒冬已至,大雪封山,蒲鲁虎便劝杨应麒不要鲁莽进山,以防不测,列思八达也派人飞骑前来阻拦,杨应麒无奈只好前往蒲鲁虎的驻地过冬。漠北的冬天好长,杨应麒在这里一窝就是四个月,期间杨开远、蒙兀尔都曾来会,连琐南扎普也来相见论佛。\\到第二年冰雪消融,蒲鲁虎才派人护送杨应麒入山寻找当年汉部留下的遗踪,每找到一处杨应麒都命人立碑铭石为记。

一六年七月,杨应麒一行正式穿过了大鲜卑山,林舆回头西望,叹道:“这一次在漠北唯独没能见到萧骏哥哥,真是可惜。”

杨应麒道:“他毕竟是一方大臣、漠北重将了,凡事得以公事为先,不是想来就能来的。”

他们才出山不远便被阿鲁蛮派遣在这里的游骑寻到,对大鲜卑山东部的道路杨应麒可就熟悉多了,加上向导的帮忙,很快就找到了当年汉部遇到宗翰的地方,杨应麒指着一片草地对林舆道:“当年你二伯就是在这里匹马银枪震慑胡人,扬华夏武功,立汉部威名。<首发>。”说到这里想起二哥已逝,物是人非,不免长声悲叹。

东北平原是华夏势力与东胡势力交叉进退的地方,以上古而论,殷商与战国时代的燕国都曾及此,自中古以下,汉唐最盛之时势力亦曾到达此地。东北平原与漠北不同,只要政治条件允许,这里是一个很适合汉人生活的地方。自会宁被萧铁奴付之一炬后,汉人在东北的势力大涨,农业方面是自大汉立国之前打下的底子,商业方面也是一年比一年繁荣,阿骨打、吴乞买时代为了军事目的而驱役各族打下来的交通要道,到了杨朴手里后又延伸得更加深远,而且其商业用途已远较军事用途为多,来自辽南的商旅沿着几道大河和各条小路深入到各州各县各村各部,与各族互通有无。汉政权征漠北、伐西夏、图南宋,漠南、陕西都曾陷身战火,两河、山东也是无险有惊,但这东北平原却从会宁大火过后便一日安定似一日、一年繁荣似一年,经济活力虽不如京畿地区,安全系数却比京畿地区要高得多,可以说这里已成为汉政权的大后方。

杨应麒游了一番重建的汉村,然后才到黄龙府见阿鲁蛮和杨朴,三人相见自有一番唏嘘,尤其是二杨,两人合作时间极长,说到情谊之深厚,比杨应麒陈正汇之间犹有过之,久别重逢之下不免哭笑交加。

论毕私情后渐转公事,杨应麒见杨朴胡须半白,叹道:“朴之,这些年你辛苦了。我一路北行、东游,走过了大汉将近一半的国土,连京畿、塘沽也算上,都无此间安乐。当初任命你到这苦寒之地来实在是委屈了你,但你能为大汉打造出这样一个安定的大后方,这大功也就不用说了,而使东北百万民众安居乐业更是大德一件。按照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你光是这件大功德便足以福荫子孙、流芳百代了。”

杨朴叹道:“有福最好,没有也不敢强求。不过能为国家为百姓做点事情,总算是尽了吾儒之本分。只是这几年中枢风云变幻,局势越变越险,长此下去恐怕对国家没好处。”

杨应麒黯然道:“这些事情,我怕是管不了了。”

“七将军你怎么能这么说!”杨朴道:“虽然陛下罢了你的相,但你身为我大汉创始领袖之一,在国家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怎么能袖手旁观!”

杨应麒惊道:“国家出现了重大危机?这从何说起?是最近又发生什么事情了么?”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16px;">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