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四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2 / 2)

刑徒 庚新 5367 字 2019-10-02

刘阚笑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先生大才,如今不过是明珠暗,总有一日能若那北冥鲲鹏,扶摇九千里,又何必为区区窘困而嗟叹?阚有一语赠与先生: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先生之才,总会有人欣赏。”

叔孙通连连点头。只道了一句:“都尉之厚望,通铭记在

二人又寒暄了几句,李由忍不住插嘴道:“刘兄弟,叔孙先生,你二人既然如此相合,何不结拜为兄弟?以叔孙先生之大才。以刘兄弟之勇武和名望,将来一定能成就我大秦一段佳话。”

刘阚和叔孙通都怔住了……

“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刘阚说:“只不知阚一介武夫,是否有此荣幸,与叔孙先生成为兄弟?”

要说起来,这句话应该是叔孙通说出来。

但是刘阚抢先一说,也让叔孙通再无推辞地理由,当下拱手道:“既然如此,通就高攀了!”

当下。李由命人摆上香案。刘阚与叔孙通结拜为兄弟。

叔孙通长刘阚十七岁,是为兄长。二人结拜完毕。相视一眼之后,不由得放声大笑。

有了这么一出,也使得客厅里地气氛一下子变得缓和起来。早先因为冯敬突然出现而产生的紧张,随之不见。众人纷纷落座,推杯换盏,好不热闹。酒席之间,刘阚突然开口道:“兄长生于齐地,对齐地地情况,应该比较了解吧。”

“虽说不上了解,但也略知

叔孙通神色自若,看了刘阚一眼之后,淡然一笑:“阿阚可是为梁父山之事而感到忧虑吗?”

厅中地气氛,突然间变得沉静。

李由李成,还有冯敬三人的目光,齐刷刷聚集在了叔孙通的身上。

刘阚倒显得很随意,抿了一口酒之后,“兄长,我只想知道,你认为那谶语究竟是从何而来?”

言下之意,就是问叔孙通,有人说那是天意,你觉得呢?

叔孙通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天人互不干预,我们这些人连人道都没有弄清楚,又有什么资格妄谈天道?阿阚你问我如何看待此事,我只有一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

刘阚,顿时笑了。

叔孙通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但是却已经明明白白的回答了刘阚地问题。

毫无疑问,和刘阚所猜想的几乎一样:梁父山之事,绝非什么天意,纯粹是人为的事件罢了。

沉吟片刻之后,刘阚对李由道:“李郡守,阚有一不情之请,还望郡守相助。”

李由一笑,“刘兄弟是想借人,对吗?”

虽说李由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远不如他的父亲李斯显赫。但作为这个时代的成功人士,李由也绝非浪得虚名。刘阚一开口,李由就猜出了他的意思。对此,刘阚倒也没有做作。

他说:“我这兄长现在就算去了咸阳,恐怕一时间也得不到重用,平白浪费了一身好才学。

阚此次往济北郡,身边也地确是无人。

兄长熟悉齐地的情况,且才华出众。倒不如随我一同前往,正可以一展所长,他日也能有个好前程。只是咸阳方面,还需郡守出面说项一二。此事当是由丞相府掌管,不知郡守……”

李由想了想,轻轻点头,“丞相府方面倒不难说项,但不知叔孙先生意下如何?”

叔孙通显得很高兴,“通自然没有意见。阿阚前往济北郡,我这个做兄长的,又怎能袖手旁观。

不过……”

刘阚心里一紧:莫非他还有其他想法?

叔孙通说:“此去济北郡,关系方方面面,情况极为复杂。且齐地多鸿儒,饱学之士多如牛毛。通希望能从郡守身边再借调一人……只是不知道,郡守能否割爱?”

李由一怔,“叔孙先生想要何人?”

“吴辰!”从叔孙通的口中,吐出了一个极为陌生的名字。

刘阚从未听说过这个人,不由得疑惑的看了一眼李成,那意思是说:你知道吴辰是什么人吗?

李成,眼中流露出迷茫之色。

李由笑了,“原来先生是要我那师弟出面……恩,吴师弟精通刑名之学,远胜于由。若非尚不足入仕年纪,家父早就把他调回咸阳去了。他留在我这里也没什么事情,随刘兄弟一同前往济北郡,倒也算不得什么难事。这样吧,这件事我答应了,只不过我还有一个条件。”

刘阚听明白了。

原来这吴辰,居然是李斯的学生。

想必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所以还没有入仕,故而留在李由身边。

刘阚不明白带上这吴辰有什么关系,可想来叔孙通不会无的放矢,这个人一定是有大能耐。

当下道:“郡守请讲当面。”

“我那小师弟与我父亲是同乡,也是我父亲最看重地学生。他记忆力极其惊人,有过目不忘之本领。只是身子骨……刘兄弟带他去,还请多加照顾,莫要累坏了身子,由这里拜托了!”

原来如此!

刘阚连忙起身答应,又是一番感激。

带众人重新落座之后,李由神色一肃,鼓掌示意亲随清空庭院,“在座几位,都将卷入梁父山之事当中。由也就不在隐瞒,不妨实话交代。梁父山之事,据由所知,似乎迁涉颇广。

其中那田三分的意思,我也大致上有了一个了解。

最让人难以揣摩的,就是晏子生生这句谶语。依照谶语所言,唯有这齐晏子出现,才会有田三分的局面。问题是:齐晏子何人?齐田不足虑,而这晏子才是心腹之患。如今济北郡已经是人心惶惶,更大有向齐地继续扩散的趋势。都尉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这个晏子。只要能拿住晏子,余者皆不足为虑。此事迫在眉睫,望都尉尽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