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迷糊(2 / 2)

大明首辅 银月令 6344 字 2019-10-04

“如何改?”萧墨轩也想听听自己这个机灵地老婆,对这事儿会有什么高超地看点。

“兑换钱银,千者取一;或者存银于此,每年百者取一,苏儿觉得都不甚好。”苏儿在躺椅上坐下,慢慢的说道,“依苏儿看,若是只兑换些散碎钱银,与寻常买卖也无区别。这钱庄一事儿,本该就是引来银子,再借了出去才是。”

“如何,你且再说一遍我听。”萧墨轩以为自己听错了,瞪大了眼睛,直直地看着自家大老婆。

“这钱庄一事儿,本该就是引来银子,再借了出去,让银子生出银子来,才是正理。”苏儿当真以为萧墨轩没听明白,又说了一遍。

“你……你怎么知道?”萧墨轩张大了嘴巴,下巴几乎要掉了下来。

苏儿这一句话,虽然和贸易金融的理念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可是银行的基本雏形,已经是说了出来。(注:银行其实一个很古老的词语,在唐朝就有了,也可以叫金银行。)

上回已经弄出了一个“大明超市”出来,这回来的是金融了。萧墨轩站起身来,好奇的围着苏儿转了一个圈。难不成……自家老婆也是穿越来的不成。

“苏儿……你前些年,未去京城的时候,在湖广老家可是病过没有?”萧墨轩瞠目结舌的问道。

“哪里凭有这样的相公,我倒是一直好好的,便是在老家,也从来没大病过,你倒是咒起我来了。”苏儿的脸上,现出一丝不悦。

“噢……”萧墨轩脸上微红了一下。似乎有些不甘心,又折回到苏儿面前,却是压低了声音,”你在老家地时候,可是听过一个叫的名头没有?”

“?”苏儿不解的摇了摇头,“这倒是哪方的名士?湖广如此之大,苏儿以女儿身,又如何能四处游历。”

“那蒋总统呢?”萧墨轩声音压的更低。

“没有。”苏儿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

“孙总理?”萧墨轩又问。苏儿继续摇头。

“袁世凯,李鸿章,洪秀全。”萧墨轩一口气报出三个

苏儿脸上泛着红。张着樱桃小口,纳闷的看着相公,却不知道他中了什么邪似的。

“唔……还好不是。”萧墨轩这才松了一口气下来,看来自家老婆确实不是穿越来的,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明子民。或者说,她实在是一个百年难遇地商业天才,就算拿她和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比,也有得一比。

可惜啊……萧墨轩心里头又是一阵暗暗叹息。可惜苏儿是生了一个女儿身,如果是男子,去取了功名。兴许这大明都不定要靠自个来折腾了。

不对……不能说可惜,萧墨轩心里一个激愣,又回过意来。她是我的。

心里所动,俯下身来,轻轻的在苏儿脸上吻了一下。苏儿正紧张着相公,却冷不丁被偷了香,一只手捂着脸,雪肌里头渗出些血色来。

“我没事儿。”萧墨轩吸了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你可是觉得,让百姓把银子存到钱庄里头来,哪怕是给他们些利息,也是值得?”

“相公也想到了?”不但是苏儿,便就是一边的依依,也惊呼一声。小香兰不敢叫出声来,却也是这两个一样,看着萧墨轩,一脸的崇拜。

被自己的女人崇拜……感觉是很好……只可惜。萧墨轩心里头倒生出了几分惭愧来。

“南直隶乃我大明富庶之地,只这南京城内外的百姓。手里头的钱银也不在少数。若是能收了一部分过来。再借了出去,折算起来也是大盈。”苏儿扳着手指头算着帐。

“能借的出去?”萧墨轩最担心地是。如果真的吸取了一部分银子过来,却是借不出去。让寻常百姓家里头来贷款去买地盖房,大明的百姓只怕是眼下还没这个消费思想或者投资理念。而寻常地地主家里,估计也是大多宁可用每年的赢余积下来,再去想其他。在这个小农经济横行的时代,让他们借钱,怕是不容易。

这也是萧墨轩在眼下不敢随意开始着手建立金融体系的重点所在,虽说是对贸易有好处,但是谁也经不起成天亏损呀。

“相公眼下不是奉旨经营海道嘛。”苏儿不急不忙的回道,“苏儿听说,那些买卖的大户,想在相公这里参上一份,眼下都缺着银子呢。”

不错,商人,这个世界上,胆子最大,最有可能第一个吃螃蟹的,就是商人。

“先在南京城里开上一家,看一看风头,在徐图慢进便是。”苏儿又接着说道,“那些来借钱地大户,也可以依着当铺的样子拿东西来抵押,倒也就不怕了。”

先减少经营风险,如果只是一家钱庄,只靠着借钱给那些勇于投身海贸事业的商人们,也应该是能够实现赢利了。而且海贸的事务是萧墨轩在管着,就算萧墨轩以后不管了,也会在朝廷手里。那些商人的钱货,其实都在萧墨轩手里头捏着,基本上是一点风险都没有。

海贸,就算是为了把钱庄搞起来,也得把海贸一事给弄好了。倒是没想到,这两件事情这么快就能联系到一起。萧墨轩捏了捏拳头,干劲十足。

先在南京城弄一个起来,也算是积累经验。日后行事的时候,自然要便利的多。

“眼下整个大明的钱庄,存银子进去,都是要过水的,这南京城地百姓,可是会信得?”萧墨轩还有一个担心的问题。

在大明朝,告诉他们存银子到钱庄不但不收过水,还给利息。这就和在现代,走路上人家告诉你地上有个金戒指一样,只怕十有都不会有人信,说不定还会被当成了骗子。

惠丰行眼下在南京虽然也是有产业,可仍是比不得那些真正地本地大户,船坞那里,在普通百姓眼里暂时也根本是一文不名。虽说眼下萧墨轩还任着直浙经略,可这也不代表人家会信他。要是哪天你萧大人拍拍屁股回京城了,顺手把银子带走,难道去北京城找你讨去?

“正是要和相公相商。”苏儿神秘地一笑,拉着萧墨轩坐了下来,“若是相公也觉得好,总该是要出些力气。”

“出力气?如何出力?”难道让我把官印拿去做担保,那可是死罪,萧墨轩一脸不解。

“我们萧家在南京城虽是算不上号,可有两户和相公交情颇深的,却是在这里甚有信誉。”苏儿笑道。

“哪两家?”萧墨轩连忙问倒。

“魏国公府和临淮侯府。”苏儿出声回道。

魏国公府和临淮侯府,和大明朝地年头一样长,在南京城已经扎根了近两百年,是南京数一数二的大户。

这两家的信誉,向来也是甚好。兴许有人一提起王侯家里,就会想起霸占良田,强抢民女。其实这完全是误解。真正的望族,撇下所谓的奢靡不说,最起码在表面上,对自己家族的名声看的比命还重要。大的争斗,兴许他们会使点阴的,但是平日这些买卖上的事情,他们宁可亏上一点,也绝不会把自己陷进去,那岂不是太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