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一路征伐(中)(1 / 2)

 洛阳以东,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河南省安阳市北,初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最早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9年,也就是战国初期,三家分晋之后的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成其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乃至于国都。</p>

战国时侯西门豹为邺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而后三国时期,先是雄霸北方四州的袁绍以邺城为基点,对邺城重视加大,同时也开始加强建设,再有曹魏时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则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和冰井台,曹操就是在这里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这“三曹”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更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文学美誉,其中有关于铜雀台还有一个“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千古谈资。</p>

不过此时,邺城充其量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城池,虽也称不得小,但也着实不大,而邺城环伺的邺县,因为黄巾作乱的关系,更是显得人烟稀少,周边大多数乡镇的人,其实都躲入了城里,有一部分人甚至直接躲到了那附近的太行山里去。</p>

邺城也是左近难得一座还坚守着几乎没有被黄巾波及到的的城池,究其根本原因,自然还是这守将能力问题。</p>

虎牢关乃是一个险关,守城一方地利位置十分优厚,所以能够坚守,与主将能力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这里只要守将不头脑发热、不出意外,可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邺城却不同,称不上坚城,四周更是显得孤立无援,而邺城守将麴义确实是一个人才,竟然能够凭借这一孤城,顽强抵抗住了黄巾几乎连续不断地进攻,在如今冀州大部分都沦陷的情况下,竟然能够坚守至今,并且还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等到黄巾稍退的时候,却主动出击,攻击下了周围数个小县,并将之连为一体,互为攻伐犄角,再加上旁边就有着太行山山险可以作为战争时候可以利用的地利优势,总的来说局势显得还比较稳定地。</p>

等到凌巴率着朝廷大军进入冀州一路征伐而过到这里之后,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局面。</p>

这一路过来,凌巴牢牢奉行着最大限度保存实力前提下以数压人、仗势欺人的原则,连续碰上了数个数以万计的黄巾队伍,但都被他一一歼灭,这一来靠的是斥候的强大能力,对于他提前掌握敌人动向、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有着很大的帮助,况且遭遇到的那几支黄巾军的实力都算不上悍勇,凌巴也很有些挑软柿子捏的觉悟,找的大部分都是在十万人数以下的,当然就算是在冀州,要碰上十万人的黄巾队伍也不容易,毕竟黄巾渠帅分布在天下各方,冀州总共也不过就那么几方的人,整个冀州黄巾军数目能够聚拢到百万已经很不错了,这还是因为其中连着老弱妇孺都拿出来充数的关系;二来的话呢,也是如凌巴早先所料那样,经过了几次磨合以及实战历练的考验之后,这些朝廷军将士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本身战斗力的提升还另计,但士气提升上来了,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这种量的积累总有一天会达成质变,凌巴相信那一天,就是决战之时。</p>

不过冀州的行军过程还是显得艰难无比,由于多方黄巾阻隔的关系,连连一个半月,凌巴大军赶路,也仅是从进入冀州边界到冀州中西面的这座邺城,实际上,还是因为收到了那个麴义的联络信息,才特意赶过来的。</p>

别人不知道,凌巴可知道这个麴义其实是个了不得的人,三国演义记载不详,但在历史中却是赫赫有名。</p>

麴义原是凉州金城人,和如今的凉州刺史韩遂也算是老乡,他乃是汉平原鞠谭之后,其子避难,改曰麴氏,世为金城著姓,而中平元年的黄巾之乱,却是给了他崛起乃至于平步青云、一飞冲天的机会。</p>

原来麴义是在左中郎将皇甫嵩募精勇于凉州(皇甫嵩麾下加上卢植的也有近十万大军,当然不可能都是朝廷出来的,有一部分边军,便是抽调自凉州、并州以及幽州这些边境地区)的时候,以宗兵千余人从之,随着皇甫嵩南征北讨,后来到了冀州,在皇甫嵩麾下也是屡立战功,那老头子不会抢底下人的功劳,所以麴义因为军功军职也是升得飞快。</p>

直到前段时间皇甫嵩离世,朝廷大军几乎分崩离析,加上当时也被黄巾数十万大军围困在邯郸郡,麴义等有数几个皇甫嵩麾下将领艰难突围,但不说突围过程艰难,最终逃出来的寥寥无几,就说他们的号召力,当初肯跟着他们的也不多,不过最终总算是回到了邺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