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画家和雕塑家(1 / 2)

 前往奉城监督《东爱》第四部后期制作的张暖欣完成了工作,跟着她去的李拓也为何平从鲁迅美术学院请回了两位雕塑和美术方面的老师。</p>

这两位一位叫朱鸣冈,是画家。另一位叫杨美应,是雕塑家。</p>

李拓一给何平介绍,何平才知道这两位老师来头还不小,跟张大千和齐白石那样的大宗师比不了,但论起艺术造就却并不低,在这个年代的国内文艺圈,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那种。</p>

朱鸣冈今年已经年过七旬,是鲁迅美术学院的荣誉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一、三、四届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文代会一、二、三、四届代表。</p>

建国前参与抗日战争开始弃国画而画宣传画,宣传抗日救亡,后来参加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从此进行木刻创作,并且还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先后在省立长汀中学、国立侨民师范、永安师范任教,直到抗日战争胜利。</p>

建国后也一直从事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是鲁迅美术学院内最老资格的教授之一。</p>

而杨美应是在1952年考取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班,师从刘荣夫、郑惠南、张法孟、王熙民、黄心维和金克俭等雕塑名家。几位先生中有曾留日、留法,教学阵容丰富,强而有力,杨美应在他们的培养下成为了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雕塑家,他同时也是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基础教学理论的奠基人。</p>

近二十年中,杨美应承接了的许多国家的重大社会任务,包括哈尔滨抗洪纪念塔雕塑、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庆丰收》、抚顺**墓前纪念像、奉城中山广场雕像、天安门纪念堂室外大型雕塑等项目,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为主流的雕塑家。</p>

李拓能把这二位请来,让何平高兴的嘴都合不上了。</p>

当天何平先是为两位老先生准备了一顿接风宴,第二天又带着两位老师去参观了正在建设当中的作家村。</p>

“两位老师,我们这个作家村占地六万多平米,建筑面积六万三千平米。其中包括了一座三万五千平米的图书馆,一万六千平米的作家居住空间以及一万两千平米的室内活动空间和配套设施。在作家村园区内还有很多的绿化景观和水系,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几处重要地点的雕塑以及一些墙、地面的绘画来突出整个园区的艺术氛围。”</p>

何平紧接着又把自己理想中的那些极具艺术气息的雕塑作品和3D绘画向两位老人描述了一番。</p>

朱鸣冈和杨美应两人听着便来了兴趣。</p>

李拓在邀请他们的时候,也曾对他们说了关于雕塑和绘画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像何平描绘这么详尽,这引起了两人心中浓厚的兴趣。</p>

“小何老师,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啊!”杨美应说道。</p>

“两位老师见笑了,我就是个门外汉,只是在构想作家村的建设的时候,在脑子里胡乱想了一下。具体的落实还要靠两位老师的助力,还请您二位多帮忙。”</p>

朱鸣冈今年年过七十,但笑起来中气十足,“小何老师,这话说的客套了。我们来就是帮忙的,你的这些想法确实非常独特,在我这么些年的艺术生涯中还未曾听闻过。老朽我也有兴趣看看能不能把你描绘的那些作品画出来。”</p>

陪着两位老爷子参观完建设中的作家村,何平把两人安排进了他在镇上的小院里。</p>

“两位老师,这里是我在镇上的房子,您二位这些天就在这里委屈一下吧。”</p>

朱鸣冈道:“小何老师说笑了,你这里的条件如果还算委屈的话,那我们家里住的地方就只能算是猪窝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