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一百九十九章 余波(7)(2 / 2)

贿赂给太监,勋臣,就可以中旨授官,成化十几年间,授给官职的官员有数千人。</p>

不过不经内阁六部,而且得官都靠银子,所以朝野侧目,孝宗皇帝一即位,就立刻把这一类的官员裁撤干净,当时人以为是善政。</p>

史可法一听捐纳,第一反应便是汉灵帝的西园,第二反应,便是成化年间的故事了。</p>

不过一看之下,又是觉得有点儿意思。</p>

纳捐收入,当然是全入大元帅府,以为练兵之用度。</p>

大明官职,不似宋朝那么复杂,礼部郎中就是管礼部的事,刑部诸司,也就是专管刑杀审核案件的事。</p>

本职官当然不能纳捐,否则官员品流复杂,容易败坏吏治。</p>

看到这一点,史可法就是连连点头。</p>

至于可捐纳的,那就多了,本职不可纳捐,也不能捐三品以上官职,除此之外,而勋、阶,朝廷封典、监生资格,官袍补服,俱可捐纳。</p>

“这……”史可法皱眉,摇头,心道:“这么一弄,盐商位还在知府之上,就算不授实职,但这又成何体统?”</p>

不过这一层,说服力似乎小很多,万历年间,百姓穿衣戴帽,基本上就不大有人管了,民间士民,服朱紫的都大有人在,只是没有官府正式认可罢了。</p>

现在捐官服品阶,祖宗封典,其实也就是虚好看,又不实授,朝廷得实利,富者得虚名,两相其便。</p>

除了监生一层,史可法也真的无话可说。</p>

当下恭恭敬敬的放下奏折,起身陈奏道:“皇上,余者臣无可说之处,就是监生资格可以捐纳,臣期期以为不可。”</p>

“哦,这一层,太子也是特别说明过。”</p>

崇祯心情真是十分之好,盐课整顿,纳捐,几乎都是开源之法,而且条目清楚,一看就知道十分可行。</p>

他御极十七年,文臣中除了杨嗣昌可供心腹,能帮他解决一点实质问题外,就只有陈新甲算半个,洪承畴在地方上可以叫他放心,除此之外,在他眼里就是余者碌碌,根本没有干才。</p>

现在回头来看,杨嗣昌不过是在田赋上着眼,除了加练饷外,也是别无长策。</p>

天幸皇家有这么一个皇太子,现在幕府之中能员干吏极多,而皇太子自己,更是天纵其才,提出来的办法,从纲领到细则,详细备至,说明前因后果,光是看奏议,就是知道皇太子是一个能做实事,眼光长远还能照顾细节小处的人。</p>

那些夸夸其谈,除了自信之外,其实一无所有的文官,难道不该愧死!</p>

带着这种轻松的情绪,崇祯语气轻快的向着史可法道:“先生不知,百姓之中,愿意为朝廷效力而无名份者,比比皆是。官职不可捐纳,许其捐监生,就可出来替朝廷做一些小事,而有的更是文章憎命,科场就是不能得意,其实亦有真才实学的,许捐监生,允许其参加乡试大考,有才能中,朝廷一样得正途出身的官员,不能中,其人大约也就安心了。所以,捐监生资格,于朝纲并不会混乱,而有很多郁郁不得志,又有才学的人,也就可借此出身了。”</p>

说到最后,崇祯也是哈哈大笑起来,帝王威仪,暂且也顾不得了。</p>

他笑着向史可法和王家彦,路振飞等人道:“此法妙极,朕思之也是十分欣悦。就是监生资格,皇太子议定是折色二百两银,本色一千石粮,一县有数十监生,迭累相加,则朝廷用度足矣!”</p>

对崇祯这种过份乐观的判断,在场诸臣都有点怀疑,一个监生五百两,一县之中能有几十个冤大头出这个钱?</p>

对此,也只能暂且存疑。</p>

他们倒是果真不知,就在康熙年间,甘肃一个省就有一万七千多捐官儿,乾隆年间,二十石白米,也就是五六十石谷子就能捐一个县丞,当时民间轰动,一个月就捐了几万县丞出去。</p>

清朝这种捐官办法,实在太烂,盗贼乞丐都能弄个县丞当当,朱慈烺也是取其大略,光是在价码这一层上,就是开高了许多。</p>

就算这样,一省之中弄万把监生,几万买封典的冤大头,还真是不成问题!</p>

而此事最为关键的地方,其实崇祯自己都不大了然。</p>

在场众人,恐怕能明白的也是一个没有。</p>

明末乱象,其实还是人心不附,各阶层都自有打算,现在勋亲文武送子入宫为侍卫,侍卫朝夕与帝王相伴,忠心不必说,将来又在文官集团中打进一个楔子。而纳捐之门一开,等于是把商人、地主、官绅,都又重新绑回明朝的战车之上。</p>

有人会盼着自己投资的王朝跨台么?</p>

所以,这意义,何其重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