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零三章 余波(12)(2 / 2)

太子显然是在数月前就知道今日情形,而且算准了人心世故。</p>

这样的主上,岂能不畏之?</p>

这一次大家能平安无事的出来,而且亲见太子容颜,虽是被训斥,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是觉得家山有福!</p>

“刘兄,我预备捐一个正四品,老子不和老马那样的同品,好歹要大他半级。”</p>

戴俊抵了抵发呆的刘岩,笑道:“可惜没法儿捐三品,适才捐局那厮说,原本太子打算捐三品,收十万银子,是史阁部硬顶了回去。”</p>

“三品就算是朝廷大吏,咱们商人捐了,确实不大妥当。”</p>

刘岩淡淡一笑,道:“涮新盐课,咱们商人好歹也进献了这么多,一身官袍,换了咱们这么多银子去,太子殿下想也该高兴一些。就盼,能好歹留些情面,祖宗留下来的盐场,我真不想就此丢了。”</p>

“谁说不是?”</p>

提起这个,两人就有点肃然,好在里头捐监生的名额已经完了,不少捐得了的,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出来,一边走,还在大笑说话,神色间十分得意。</p>

没捐得的,就是在当场打听,看看朝廷什么时候放名额下来,到时候一定早点过来排队捐资,一定不再落人后头。</p>

看到如此情形,一群盐商也是骇然失笑。</p>

向来就是盐商豪阔,拿钱当泥沙一样用,因为钱来的太容易,而且需要显示实力,上下打点,所以就自然面然的手面阔大了。</p>

这些士绅,银子家产都是当官辛苦得来的,打秋风再轻松,也要自己跑腿不是?所以用起银子,恐怕连盐商的十分之一也不如。</p>

到了今天,却是交了银子的欢呼踊跃,没交成的,垂头丧气,这些盐商,哪一个不是老于世故,知晓国朝故事的?</p>

这样给朝廷官府踊跃交银子的事,打大明开国,恐怕也是没见过吧?</p>

其实捐监生资格,或是佐杂吏员,清初实施,真的是所得助力极大。银子粮食不说,捐了之后,谁不是心向朝廷,要是朝廷跨了,捐来的官和监生资格,谁还承认?</p>

此时此刻,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股子心向朝廷国家的气息,只是身处其中的,连自己也不大清楚,自己的心态,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了强烈的变化了。</p>

……</p>

……</p>

到了傍晚时分,刘岩几人才排上了队,成功记录在案,银子是定在办完手续后十天内交纳,逾期不交的,就视同作废。</p>

身家过百万的大商,想来也不会赖这几万银子,所以具结按手印后,连保金也不必上缴,直接就算完成手续。</p>

刘岩好奇心重,在一边候着的时候,悄悄打量了捐局记录的册子,但见厚厚一本,却真的瞧不出来,到底这些日子,有多少人捐了官儿,又有多少人捐了监生,或是光捐朝廷封典?</p>

他自然是不知道,捐纳的本册,每天都几乎是厚厚的一本,然后分别记档,抄录,送往南京和淮安各自归档。</p>

淮扬先行捐纳,是皇帝以一人之决定,立时进行。而在其余地方,由于捐纳一事形同卖官,消息传出来之后,江南不少世家大族群起反对,江南的读书世家特别多,在科考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把持朝政,就是靠的百年之下几乎所有家族子弟都能中进士中举,若是人人都能凭钱买个监生,缩小考进士的风险范围,等于是官场之中,要多出多少异数来?</p>

其实江南士林把持科考,由来也非一日,清初开科考后,用冯铨这个北方人主考,结果取中几百人中,只有不到一成是南方人,其余几界,也全部是这么取士。就是用这样的手段,加上在东南的屠杀打压,这才扭转了南方官绅把持朝政,一家独大的格局。</p>

士绅们反对,加上东林党在朝中也极力抵制,在淮扬没看到成绩之前,别处捐纳暂且不能进行,而送往南京的数据,就是叫崇祯用来打东林党脸所用。</p>

能送过去,就说明捐纳成绩十分斐然,要不然,岂不是自取其辱?</p>

纳捐不过十余日,真正开通不到十日,淮安、扬州两府,淮安是两州七县,扬州是三州七县,纳捐之人,络绎不绝,两府相加,捐官的已经过半千之数,捐监生的,足有三千余人,而封典之捐,人数就更多,几十两银,给寡母买一个孺人的封赠,十分值得。</p>

而朝廷积水成多,也能借此鄣明教化,不再吝惜这些封赠,就算是江南士大夫,对捐封典的事也并不反对,四处之间,也在悄然打听,不知道南方何时也能捐增封典。</p>

到了此时,两府相加,皇太子朱慈烺的手中,已经有白银五百六十余万,粮食亦有数百万石之多!</p>

十日时间,得南明半壁一年之赋税!(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