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欲盖弥彰(2 / 2)

扬帆大明 魔力鸟 0 字 2021-07-23

很快,朱显波的仁政又被人旧事重提,其实朝中大臣们已经摸不清楚皇上的禀性了。这皇上刚登基时完全是以仁德治理天下,等天下逐渐太平又兴师动众,东征西讨。这差不多大明的疆域扩大了近一倍了,皇上又开始搞减税赋计划。</p>

当然不管朱显波怎么折腾,老百姓看到的是实惠。生活越来越好,赚钱越来越容易,赋税却越来越低。至于皇上为什么要重用强硬派李自成和姚启圣。那是朝廷官员们的事情,与普通百姓无关。与老百姓持同样想法的还有不少明所以的书生。</p>

朝廷百官们预感到皇上可能又有大动作,却得不到任何信息。按说袁承志已经几次要求洪承畴上书朝廷请求远征。难道皇上想远征漠西?那如果能够成功,这皇上又算得上是堪比成吉思汗了。</p>

就在朝官猜测之际,朱显波的各路部署6续实行,四大舰队的舰船和水兵都6续分配到位,并返回先前定下的驻点。各铸造厂,各造纸厂已经火药厂也在日夜赶工。也许连他们的头头也不知道为什么工期越来越紧,反正活多钱多就是了。</p>

既然朝廷有人这么猜,朱显波就索性让兵部加紧征兵,一方面调集部分新兵前往新疆,私底下却通过各省逐步换防向云南和安南增兵数万,尤其是步枪和子弹运输。</p>

不到三个月,云南和安南的步枪都增加到了两万,子弹数十万。戚宏亮在舰港的活动也日益频繁,以大明水师都督的身份活跃在东南大明各附属国之间。同时朱显波多次在朝堂强调稳固边防的重要性,言下之意就是要攻北方,必须加强南方防御。</p>

后来刘立洋干脆上书,兵部认为为使朝廷放心远征,并麻痹敌人建议将袁承志调任安南总兵,吴三桂调任云南总兵。朱显波则十分配合的在朝堂上和刘立洋唱了一曲双簧之后,顺利将两个后生调到即将开展的前线。这也是朱显波准备水6并进计划的一部分。</p>

朱显波的欲盖弥彰之计也不是第一次用,朝廷大员还是各自按照各部门的岗位工作。唯独锦衣卫不去蒙古,却在东南亚诸国散步谣言,说英武神明的大明皇帝即将远征漠西,统一蒙古指日可待。之所以在东南亚散步谣言,当然不是说给蒙古人听的。</p>

</p>

而穆友前也根据朱显波和戚宏亮的指示将舰队分成两地驻守,指示偶尔选择天气耗的时候汇聚在一起合练。所有的战前准备正朝着朱显波想象的方向展。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工部已经按兵部要求赶制出了足够的大炮弹药和步枪子弹。</p>

也下摆在朱显波眼前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向葡萄牙宣战。二是攻击前线的总指挥,按说戚宏亮不错。但朱显波想亲征,如果亲征就必须解决国内的政务问题。</p>

第一个问题,朱显波已经交代锦衣卫了。第二个问题,朱显波觉得自己的一身功夫不能白费。何况连续几仗都是自己指挥调度的,而这次也是个硬仗。而且可能面临以一对二,甚至对三对五以及敌人源源不断的援军。尽管戚宏亮、穆友前等都经过大小数战,但关键时刻的调度能力还是皇上给力。</p>

一旦朱显波决定亲征,免不了又是很群臣一场舌战,和后宫一番争论。那些个女人以为打仗和出差都是旅游呢。只怕个个要争着跟朱显波出来,因为一旦随驾亲征就意味着有机会独占皇上。</p>

这一次朱显波跟群臣不是说亲征了,他也学乖了。上次南巡到爪哇,差点被薛贞借刀杀人,弄死在爪哇。他在朝堂上说适逢盛世,想到江南寻访,少则一月来回多则数月。由于是私访,不带许多随从。就带些禁卫,朝政依旧由政务院处理,难以决断的请示皇后。朝中群臣也习惯了没有皇上主政的日子,与朱显波这个皇帝共事以来,年轻而老成的皇上时不时做出看似荒诞却最后被证明是英明的举动。</p>

于是在刚过完1643年得元宵之后,朱显波带着人马就匆忙赶往广州,朱显波要在那里与戚宏亮等汇合,只要朱显波到达广州,马六甲大战就只差一个借口了。一路上,朱显波多次催促王拓和刘立洋调兵遣将。而与朱显波同时抵达广州的还有已经扩招的六百人的特战大队和三十多人的战地医疗队。</p>

——————————————————————————</p>

求收藏、红票等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