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登州城下(1 / 2)

明月东升 苏潜 0 字 2021-10-04

 登州府城蓬莱一地,既然能做为一府之都,自有其必然。</p>

登州府位于山东东三府的最东端,此时还没有海域一说,这大明朝陆上之疆土,登州府便是最东之所在。古往今来,这块土地因足够容纳数千万之人口,人们在陆地上已经能够寻觅到各种所需之物,相比下来,那出海的动力便显得有些弱小。虽然历史上已经有过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辉煌,但那也不是出于生计所需,怕是最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宣示天朝大国的恩威。</p>

而对于小民来说,除了沿海居住的渔民,大多数的人,对于这大海,始终充满着神秘感。即便在海上已经有船队往来,尤其是那些顶着朝廷“海禁”的禁令依旧追金逐利的海商们,几乎从未断绝过出海的举动。但,毕竟只是少数,甚至远远达不到引起朝廷关注的地步。</p>

对于登州府来说,多年海禁之下,理所当然的成为东三府之首。登州府与大明朝其余陆地交通不太便利的府、县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照旧是从地里的产出作为财富的来源。那成片的农庄里,居住着世代务农的人家,无一例外的,都在盘算着何时能再买下几亩地来。当然,那些大户们,有足够的实力,去成片地开垦荒地、种植米、豆,还有棉花等能卖出好价钱的农作物。</p>

唯一不同的,便是这登州府城。作为与辽东最近之地,登州府城倒没怎么受海禁的影响,朝廷往辽东输送军需、粮饷,不管在什么年份,都有经由登州渡海而往的。这便使得登州府城成为大明朝东端人口最多的一座城。当然,最初仍然是以军伍聚集为主,随后而来的,才是各种以军营为生存来源的人口,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大大小小的商贩。</p>

</p>

而朝廷下令取消海禁的好处,也是最先在登州府城里反映出来的。辽事一起,登州府作为向辽东输送军需最佳线路,自然得到各方面的关注,这是朝廷一方面的。而在辽东,胡德昌等人的船队初次抵达之后,便又给登州府城增添了几分热闹,再往后,那辽东过海而来的船队,令登州府城内,聚齐起越来越多的人口。</p>

不说别的,单是与辽东有生意往来的种粮大户们,便在最近几年,纷纷在登州府城内买房置地,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而胡德昌的商队,带着大批辽东商货前来登州交易,虽然以粮食为主,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要的货物品种也越来越多,于是,不仅是种粮大户们有在登州府修筑宅院的愿望,其余的商家们,也都在登州府城内设置了歇息之处,此举可是令地价逐年飞涨。</p>

登州府城由此,便多了无数的人口。这人口构成,也由原来的小商小贩,多出不少肯花银子的商贾大户。既然是商人,即便是最节俭的商贾,也要比那乡下的土财主大方,尤其是与辽东有生意往来的商家。单说那粮商,最初不过是将自家产出的米粮拿来贩卖,可辽东要的粮食实在太多,这很快便将自家的余粮卖尽,这要接着做生意,便要去四处买粮。于是,真正意义上的粮商便出现了。而登州府内其余的商贾,也大致类似。</p>

至于说肯花银子,便是那银子赚得容易。往年可从未有过辽东胡德昌等人这般大手笔的商人,那似乎是无穷无尽的需求。而胡德昌的商队带来的辽东商货,只要一转手,便又是数倍的利,这如何不让登州府的商人大赚特赚?数银子时,嘴就从来没有合上过。于是,那些商人之间的应酬,彼此之间的往来,甚至身居客地心情烦闷,都成了酒肆、茶坊兴旺的理由。</p>

当然,这些人赚着辽东的银子,心里都是清楚的,不管与辽东商队是否“情投意合”,能否当作知己般的交心,却都知道这些辽东来的人,是用作辽东军需之用。这很罕见,从来都是朝廷调拨军需、征集粮草,没见过有哪一位将军是自个儿花银子购买的。但这份疑惑,可没人在乎。</p>

要说这商人,最是不在乎“良心”、“礼法”之人,管它是何缘故,总要赚银子的。是故这因辽东战火而大赚特赚,却又隔海远离战场,很难说有多少人指望着就这么一直延续下去,只要战事不止,这生意也就不会断绝。朝廷因辽事而开了海禁,这可都是人人皆知的。战火能荼毒生灵,却也能造就一批新人。</p>

那登州知府李尤德,虽然做着糊涂官,以应付公事了事,但却不拒绝有额外的银子收入。当然,这份银子不管是“孝敬”的,还是那些想在登州府城内修筑宅院而特意打点的,来者不拒,也用不着知府大人自个儿出面,自有下面的人办的妥当。这又一便有二,登州知府李尤德的“治理”之下,登州府城反倒成了最为宽松的一座城,最是适合商家入驻。当然,这在城内居住,自然是要在知府衙门里备案入册的。这也是为何当初赵仕哲在登州府清查时,要根据名册清点的缘故。</p>

以上种种,都让登州府城本就是这大明最东端的一座大城,更在短短几年之间,多了无数人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