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变通之道(2 / 2)

明月东升 苏潜 6214 字 2019-09-15

“就在辽东本地招募。”苏翎说道。

“招募?”袁应泰一怔,随即笑着说道:“苏将军,朝廷官员可从无招募一说,大明开科取士,才是为官的唯一之道。”

苏翎也笑着说道:“袁大人,这个我也知道。我虽是武官,可这科举入仕,也不是一无所知。请问大人,若是试行府、县,这朝中的可有多余的官员调遣?”

“这个.....”袁应泰犹豫了。

大明朝自万历皇帝在位数十年,这官员缺额甚多,现有的各部、府县等官员还不能满员,何况还要添置到海西、东海的新建州府?

“可以奏请皇上,加开一科,广为取士。”袁应泰想出了这个主意。也算是跟苏翎学会了胆子大的特点。

“那得多久?”苏翎笑着问道。

“这......”袁应泰又顿住了。

确实,这加开一科的事,恐怕皇上与大臣们就得商议多时。且不说是否能成,就算是同意了,等大明朝各府县地秀才、举人纷纷汇集。没个一两年,是选不出什么结果来的。

“那就请皇上格外加赏,让那些秀才、举人都出来做事,还有那些庶吉士等等闲官,都加派过来。”袁应泰说道。

这大明朝养的闲官,可也是不少,作为大明天朝地象征,很多官员仅是有个名儿,做的事可是屈指可数。再说。类似此时正在家养病的熊廷弼一类地官员,也有不少。真要都派出来,办十个府县的官员都不会缺。

但。这又被苏翎否决了。

“袁大人,”苏翎笑着说道:“就算你说的这个法子,皇上同意了,可以几个官员愿意到这偏远之地来?”

别说海西、东海,就算是到辽东,都给人以发配的嫌疑,这不管给的官职多大。怕是真派到头上。这上书说卧病在床、不能赴任的文书可就多了去了。当今辽事一败至此,皇上下令赴辽的官员还推三阻四。寻找各种借口拖延,这试行海西一事。还能好到哪儿去?

“袁大人,”苏翎又接着说道:“这愿不愿意来是一回事,这若是真有官员来了,这些人会如何做事?”

袁应泰不解地看着苏翎。

“袁大人,今日咱们议的,便是将女真人视作大明百姓。可袁大人估算一下,这些官员能有几人会如此做想?”

袁应泰果然试想了片刻,然后摇摇头,说道:“难。”

这袁应泰本人还是遇到苏翎之后,才发生一些转变的,何况其他地官员呢?女真人等同于野人,这几乎是整个大明官场上的共识。直到辽东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时候,这个看法也没有什么改变。若是这些官员抱着这些想法赴任,可想而知,这试行地府县,怕是又会激起更大的战事。

说起大明朝廷上的文官系统,这些寒窗苦读多年的读书人,一朝荣升大明官职,那个不立即便融入文官的圈子里去?且不说此时大明朝文官们各自分做几派,相互指责,将朝廷上闹得是乌烟瘴气,单说这银子,迎来送往,投桃报李的模式,可是在做官之前,便得先学会了。否则就算是有了一官半职,也无法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一帆风顺。袁应泰本人还被弹劾过回乡养病呢,这仅仅是其一而已。

这些习惯了大明官场的官员到了新地地界,定然是将这种习惯再次传播至此。而这不过是辽东以往边墙一带文武官员勒索女真人地再次重演。如今苏翎的一部术虎,已经将海西用武力掌控在手,这试行府县,那可是大事,是苏翎,以及袁应泰能够名垂青史地大事。让这帮子官员这么一搞,那可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袁应泰如何能让这种情形发生?

这也不行,那也不可,到底如何是好?

袁应泰望向苏翎,见其却不像自己这般左右为难,便问道:“苏将军,你到底有何主意,说出来听听?”

苏翎看了看袁应泰,又撇了眼凝神细听的李永芳,然后才缓缓说道:

“袁大人,你地奏书中提及的试行,也要包括这用人的法子。大明朝开科取士,此时用在辽东、海西一带,已不是最好的办法。”

袁应泰反应很快,忙问:“苏将军,这不以科举取士?你的意思......”

苏翎缓缓点头,说道:“所以,袁大人这份奏书,可得好生斟酌。千万要明述试行的好处,以及辽东、海西等等实情迥异与关内。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启用我们最需要的人。”

袁应泰说道:“你的意思不要那些关内来到官员?”

“正是。这海西、东海一带,原本的部族首领,当然不能一下便都改变其部族首领的地位,但按我们适才说的,也不能用其为官。这决不能再用以往任意封赏卫、所官员的法子。所以,设置府、县,也就是在明面上杜绝了因封赏部族首领而形成的阻碍。想那些部族首领也不完全明白府县的官员到底是如何一回事。我们安排过去的官员,也才能放心地执政。”

“那人呢?”袁应泰问。

苏翎的这个说法的确巧妙,女真部族对卫所指挥等武职都已熟悉,但府县官员却甚少知晓,可以说,完全是两个系统的事情。解决这些女真部族首领的问题,算是绕了个圈子到抵达的。

“人,”苏翎注视着袁应泰,说道:“由我们选。就在辽东本地,也别说招募这个招人诟病的名义。掌管农事的,便从通晓农事的人中去寻找,掌管税收的,便到那些算账精明的商人之中去寻。至于巡检司等等,则仍然由武官担任。”

袁应泰良久没有回应。苏翎这个说法,完全改变了大明朝的用官制度,这难度,可想而知。但其好处,也是明显的。按苏翎的说法,这可从根子上杜绝了文官的那些毛病。可这如何在奏书上写明呢?

袁应泰迟疑着说道:“这试行府县的法子,我详细奏明朝廷,不过,这知县等等的官员,先换个名称管事,人就按你说的办,我就对朝廷名言,只是暂管,等朝廷有了人选,在做调换。”

这变通,便是这般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