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宫闱风云(三)(2 / 2)

唐风 淡墨青衫 0 字 2021-07-29

皇帝所谓的“李司空”,却是李德裕的父亲,前任宰相李吉甫,大唐有名的能臣贤相。还是在元和二年,就是他支持宪宗皇帝打击不法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将其抓获处死,令天下不法藩镇为之惊恐;后来入相,主持天下藩镇节度使对调一事,将三十多个藩镇节度调任他处,自安史乱后数十年间节度使跋扈不法,不将朝廷看在眼里,而今几十镇的节度使:“奔走道路,惧承命之不暇”,现今如此惧命听令,诚为元和初年最令皇帝和朝官扬眉吐气的大事了。有了如此功劳情份,再加上李吉甫在准南节使任时,开垦荒田,安抚百姓,又是大唐难得的地理学家,刻映《元和郡县图志》是整个华夏最早的一部舆地总志,皇帝对他尊重非常,不称其名,只以官职相称,李吉甫在元和九年逝世之后,加赠司空,是以皇帝便以李司空相称而不名,乃是臣下少有的殊荣了。</p>

当然,天子的一举一动,其中无不蕴含深意。当此多事之秋,朝廷讨伐准西鄣义节度使吴元济不利,又欲对成德强镇动兵的紧要关头,皇帝如此尊重一直主战的李吉甫,自然就代表帝意归属哪一种政治取向。</p>

看着诸臣鱼贯而出,李纯却并没有休息的打算,他默然而坐,良久之后,方才长叹道:“有人竟然向朕说,罢裴度之官,收前线禁军,则天下安定。当真是岂有此理,这样岂不是奸谋得逞,朕的颜面何在,朝廷纲纪何在。吾用裴度一人,足破准西河北二贼!”</p>

此时殿内无人,唯有李忱与几名帖身内侍在旁。李忱有心附合,顺口拍上几句马屁,却苦于无法出声,只得呀呀几句,以示赞同。到是那几名内侍齐声颂道:“陛下英武,诸臣懦弱!”</p>

皇帝闻言,微笑点头,答道:“朝官想的都是自已的身家性命,到是尔等,一意为帝室打算。”</p>

说罢,又转身向李忱笑道:“连你都呀呀有声,想必是赞同父皇了?”</p>

李忱心中正在为皇帝赞赏宦官的话语而纳闷,在他心里,宦官在中国史上无恶不做,没有半个好人,怎么眼前这个皇帝,却对宦官大加赞赏,如此信重,这当真是殊不可解。不过好在他只是普通皇子,将来也不会和宦官打什么交道,国家大事亦不关已事,看看热闹便是,却也是懒得操心了。</p>

李纯却也并不指望他能说话,只微笑着又看他几眼,只觉这孩子眉宇间酷似自已,有一种英武果决的气质。再加上不似寻常小儿那般爱哭爱闹,如此沉稳娴静,适才朝会如此无聊,他到好象听的津津有味,当真是令人惊奇。只可惜大唐自玄宗皇帝之后,再无亲王出镇地方,亦不可开府治事,以防生乱。这孩子就算才华出众,也是无用,终其一生,不过是个逍遥王爷罢了。</p>

他在心里觉得可惜,却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儿子满心想的就是能够如此。父子二人心思各异,到也有趣。</p>

李忱不知李纯在忙些什么,好在他不肯来“光顾”自已,到也是件好事。这紫宸殿是皇帝便殿,极尽奢华,其中每一件物品都是美焕美伦的艺术品。李忱现下手不能拿物,只是两眼乱转,不住的瞧向那些金银玉饰,心中暗想:“这里面随便一件饰物,拿到后世,都是无价之宝。自已是个亲王,将来食邑万户……不过这只是书面规定,大唐之初规定是食实封八百户,武后当政后规制渐渐破坏,现下亲王实封户数得看皇帝喜爱的程度,看样子这个皇帝还蛮喜欢自已的,要是给上几千户的实封,到时候就可以尽情享受了。”</p>

这些常识李忱原本一点不懂。他连李忱乃是后来的光王、宣宗皇帝都不知道,又哪里会知道亲王俸禄和实封这些复杂的东西。到是因为他的母亲陈昭仪与心腹宫人闲谈,为自已这个爱子打算将来时,天天盘算这些数字,李忱听的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个七七八八。</p>

他正咬着手指边看边想,却听到身边一阵悉悉索索的声响,扭头一看,却见父皇李纯将一张黄纸拿起,大声叫道:“来人,着令翰林学士段文昌前来。”</p>

翰林学士为唐玄宗所立,所谓的草诏顾问之臣,因为亲近天子,又被称为内相。宪宗时,因吸取祖父德宗不信任宰相,凡事独断专行,只由翰林草诏行事的弊端,对翰林学士的重视远不如前朝,翰林不过承旨草诏,顾问之权渐渐削弱。此时召见翰林,必有诏书颁下中书。</p>

约摸一刻功夫,段文昌已匆匆赶来。最近皇帝草诏多半是宣学士崔群,此次突然令他前来,到教他摸不着头脑。</p>

宪宗也不与他多话,只将自已手中的黄纸递交给段文昌,命道:“卿可依此草诏,拟成之后,交由中书省制敕加玺,颁行天下。”</p>

段文昌斜眼一看,却见上面写道:“李藩罢相,为太子宾客;贬斥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钱徵为连州司户、驾部郎中、知制诰萧免为播州司户;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张弘靖为刑部侍郎,同平章事、韦贯之加中书侍郎,同平章事。”</p>

除了这些人事变动的命令外,又命他草拟《讨镇州王承宗制》,将王承宗的一切官职尽数剥夺,命诸道节度一力进讨,免除成德诸州的三年赋税。</p>

因见段文昌满头大汗,李纯不禁失笑,向他道:“朝廷法度如此,卿何需惶恐。李藩既然一意反对朕用兵,只好罢相。钱、萧二人不但反地朕用兵,还在朝廷内外多生事端,是以贬斥严惩!至于王承宗这样的目无君父的狂徒,朕必取他的项上人头!卿但草诏而已,一切有朕做主。”</p>

段文昌唯唯诺诺,并不敢多嘴应答。皇帝如此决断,自然有他的道理,他只是翰林学士,又不是谏官,皇帝行事妥不妥当,却与他很不相干。只是心里纳闷,既然是因为不肯同意动兵而将李藩罢免,却又为何任命同样不赞同对成德用兵的张弘靖为相,这当真是难以猜度。</p>

宪宗皇帝倚于长榻之上,逗弄着李枕,嘴角唇边微微带笑。他以反对用兵的理由罢免了刚直敢言的李藩,将同样反对用兵的张弘靖任命为宰相,其实无有他意,不过是平衡罢了。</p>

宰相们按惯例是在政事堂内会议商讨国事,议定之后,就可以交由中书舍人拟敕颁行,若是宰相威望过重,或是政见相同,则中书省就可直接决断许多大事。而如果宰相不和,或是政见相悖,则需要皇帝的权衡决断。</p>

天子的决定并没有什么恶意,不过是千百年来帝王为了牢牢抓住手中的权柄而施行的一种小手段罢了。</p>

</p>

待一切事物办妥,皇帝仿佛了了一件大事,心中一阵轻松,拍着李忱的小脸,大笑道:“十三郎,朕必定要为你们重铸一个盛世大唐,让尔等无忧无虑度此一生!”</p>

他得意洋洋,亲手抱着李忱往殿外行去,却不知道手中的小鬼翻了一下白眼,喃喃念道:“但愿如此。”(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