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宫闱风云(七)(2 / 2)

唐风 淡墨青衫 0 字 2021-07-29

原以为对方必定会立刻跪倒谢恩,却不料那康艺在适应了殿内光线后,亦是发现自已的直接顶头上司王守澄就站在自已身前,虽然此刻皇帝下诏封赏,多年积威之下,他却并不敢直接应承谢恩,偷偷瞄了王守澄一眼,见对方微微点头,这才慌忙跪下,向皇帝谢道:“臣,谢皇帝陛下天恩。”</p>

虽然看到这一微妙的神情,皇帝却也不以为意,禁军掌握在宦官手中已久,将军们有如此表现,也属平常。</p>

“康艺,贼人可尽数剿灭?擒获多少,斩杀多少,贼首是否拿获?”</p>

“陛下,贼人约有千五百人。昨夜初,先由贼首染坊役夫张韶与卜者苏玄明为首,约摸三百余人纵火焚烧左银台门,宫中禁军一至,贼人惶惧,大半散逃。至清晨时分,不知未何贼人又纠结至千人,打破台门,杀败禁军,直至清思殿前。待臣带兵赶到,贼众正在宫中与宫门外四散奔逃。臣带禁军两千余人,合以宫内诸兵并众内侍,将大半贼从当场斩杀。余者,连同两个贼首在内,约三百余人尽数擒获,现下已押至月华门外的左右金吾仗院,由金吾将士严加拷问。”</p>

皇帝听他说的井井有条,处置的很是得体,心中大喜。适才已经对其封赏过,此刻难掩心中欢喜,又向王守澄令道:“中尉可出殿宣谕,昨日六军平叛有功,着赏每人绢布二匹,钱三十緍!神策军每人多加绢布一匹,钱二十緍。”</p>

自从军兴以来,京师禁军并京外驻扎的神策军诸军轮番上阵,却因战绩不佳,禁军屡败,所得的封赏极少。连年争战,禁军虽然俸禄待遇远超地方军队,却也觉得生活吃力,很难应付。自准西战事一起,江南稻米转运不易,京师米价一波三折,动辄斗米千钱。此刻皇帝发下如此重赏,实因昨夜太过惊险,帝室几危,禁军立下如此功劳,借以重赏以犒六军,更安抚一下这几年积累下来的怨气。</p>

王守澄虽是阉人,却是正经的左威卫大将军、神策军左中尉,宦海深浮多年,如何不知道皇帝的用意。心中敬服,却也凛然而惧。当下也不多话,只躬身应了,便出殿宣谕。</p>

不过片刻功夫,整个皇城并宫城内外的所有禁军无不知道皇帝颁下重赏。他们昨夜抢的多了,已是心满意足,此刻居然又有厚赏,平空多了几十千钱使用,各人均觉欣喜异常,一时间山呼万岁,称颂不已。</p>

听着殿外山崩海啸般的欢呼,身处御座上的李纯面露微笑,却低头轻声向怀中的李忱道:“你听听?这便是人心。有钱有粮,他们便是你的狗,没钱没吃的,他们就要吃你!当年你曾祖父德宗皇帝时,京师无米,禁军也没得吃。眼看就要骚乱,所幸江南稻米运到,咱们爷孙才免了一场劫难。军人如此,朝官也是如此。天下人,无不如是。”</p>

与李忱如此说,对着其余赶至的诸卫大将军、枢密使、宣徽使、飞龙使、两中尉,宪宗皇帝却是一副悲天悯人模样,殿外禁军不住鼓噪欢呼,皇帝因点头向诸人笑道:“禁军多半是京师居民子弟,安享太平之福惯了。这几天转运不易,京师米价动辄千钱,禁军也委实是受了些苦。宣谕给诸军知道,朕必定不会薄待禁军,日后还会有恩赏。”</p>

诸军使正欲出殿,皇帝又冷笑道:“尔等多半都是内廷官员,早早过来护卫朕,到是朝官们,到现在一个也没有到。命禁军悉数回营,止留金吾仗卫肃清街道,击鼓召集朝官上朝!”</p>

眼前的这些各卫将军与各级宦官,就是帝国南北两个政治中心中俗称的“北司”,而以宰相所居的中书省及其余的各省、监、寺、台等朝官机构,则统称“南衙”,自玄宗信重宦官以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到德宗年间,甚至将京师及京师左右的禁军兵权亦抓到了手中。北司权力越来越大,南衙自然要奋起抗争。李吉甫与裴度等皇帝信重的大臣一定要将本朝最受恩宠的宦官吐谷承崔贬斥到地方,就是南北之争的一个小小缩影。尽管宦官内部的争斗也是在所难免,此时大家一起看到南衙集体吃瘪,被皇帝痛骂指斥,大家身处同一阵营,倒也都是难得的痛快。</p>

倒是身为宦官,为皇帝执掌车驾御马,唯有德高望重的年老宦官才能担任的飞龙使李忠言,他确是一个难得的厚道人。见皇帝如此指责朝官,他到是觉得有些过份,不禁站出来说话道:“陛下,朝官们都是文臣,京师乍变,就是臣等都觉害怕,朝官们多半不能与贼搏杀,躲避家中不敢出门,也是人之常情。”</p>

皇帝微微点头,倒也觉得有理:“此言到也确实,好在平乱杀贼,可以倚仗卿等。”</p>

</p>

“朝官辅佐陛下治理天下,其功其用并不在对阵厮杀。况且,朝官中亦有忠勇不畏死者。裴宰相若是在京,此刻必定在宣政门外。再有,臣适才进殿时,太子左赞善白居易、监察御史李德裕等人已经入宫,不能说朝官尽数躲避而不敢来。”</p>

他这样迂腐的表现,委实令其余的宦官不满。不过众人见皇帝对李忠言的对答到也平和,并没有因其不肯附合而动气。各人心中明白,适才皇帝大发雷霆,一则是对朝官不满,借此表达;二来到也是希望北司中有人出来说话,不欲令北司太过得意。李忠言此时出来,到正好合了皇帝的心意。</p>

“卿不负忠良耿直之美名,卿的意思,朕已明白,决不会因今日事怪罪朝臣就是,诸卿且退。”</p>

北司的风光仍然只是局限于在朝会之下,在政治角力的阴影之中。就算是适才立下汗马功劳,却仍然没有资格立身在这大殿之中,与诸位留有胡须的朝臣一同会议。在唐代宦官权力极强,而且能人辈出的时代,这样的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不公平,与朝官们不分良莠对宦官集团的攻讦,每一条都是宦官们反击和不择手段霸占真正权力的理由。而象李忠言这样的忠厚宦官,只能注定是异类了。</p>

随着北司诸官的身影慢慢退出,城内秩序渐次恢复,所有的朝官渐渐恢复了勇气与威仪,在宫中鼓声的召集下,慢慢汇合到宣政殿前。</p>

今晚冲榜,现在已够三万字,请大家多投票支持,谢谢。若是书里有什么不对劲的,只管提出来,谢谢大家。</p>

交待一条,光王李忱是称帝后的改名,李纯也是,还有几个皇帝都是,因为小说不可能将主角名字换来换去,在这里交待一下,免的大家老是有疑问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