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2 / 2)

唐风 淡墨青衫 0 字 2021-07-29

他是农家子弟出身,如何不知道农民的辛劳。此时极目而望,方圆数里内数千个如同蚂蚁般的身影正在这荒地里劳作。健壮的男子们以十数人抬着巨大的石头辗盘,平整着土地;老人和少年则以各式的农具,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重新翻整,以达到适合播种的松软度;女子们或是在搭建新的窝棚,或是升火做饭,担水洗衣,体格健壮点的,便用独轮小车,将那些开挖出来的死土荒草,推到远方。</p>

李忱轻轻咬着下唇,向众官员道:“尔等有何资格,斥责这些百姓?尔等的衣食住宅,父母子女,都拜这些父老们所赐!”</p>

此语一出,众官都是愕然。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士大夫,原本就担负着管理百姓的责任,而百姓向朝廷缴纳赋税,承担徭役,这原本也是百姓的义务。光王殿下以亲王之尊,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委实让人诧异。</p>

李忱也知自己失语,就算是千多年后,世人还是有高低贵贱之分,众生平等,也只有在佛家经典中能见吧。</p>

他不欲在这个话题上纠缠,只是注视眼前的各房参军,向他们道:“适才各位里正的话,你们可听到了?汉州府库中,还有些丝麻布帛,全数发来,算是借贷给他们用。农具和辗盘等物,也多送些来。”</p>

刺史要邀买人心,大发库藏给这些流民使用,各官员自然无话可说。当下各人唯唯诺诺,连声答应。</p>

李忱也不去理会各曹参军与这些流民里正确定数目,只与宁知远一起并肩而立,迎着寒风负手揎立。</p>

宁知远见他神色仍是郁郁不乐,便向他问道:“自殿下任汉州刺史,全州的流民全数集于此地,殿下发给衣食,划给土地,如此厚待,这些流民无饥馑矣。若是想让天下人都如同官员士绅那么尊荣富贵,却也是太过苛求自己了。”</p>

李忱苦笑一声,向他答道:“知远,我并非如此幼稚之人哪!”</p>

他搓一搓双手,向宁知远道:“知远,大唐的城池雄浑坚固,大唐的宫殿官衙,甚至是世家富豪,宅第都是雄伟壮丽,各处的道路修的笔直坚固,大唐的军队威武善战,这一切的基础,可都是咱们眼前的这些百姓。没有他们,便没有大唐。可是你看看,他们使用的工具,手推的小车,还都是西周两汉年间就有,千百年下来,全无变化。工具简陋,却不思改进,耕作时,每亩田里,撒下几十斤的种子,耕作的方法却几乎是放任不管,随意而为。这样靠天吃饭,自然是丰年不过温饱,灾年流离失所。”</p>

这一番话,其实说的是精密的组织与先进的科技,不但在当时的唐朝无人可以理解,就是在后世中国,其实也并没有达到完善。</p>

见宁知远一脸不解,李忱知道不但是他,在场的人只怕无人可以理会。他之所以如此重视流民,不过是要在这里进行一次试验,一进改良,如果成功,不但对他的大业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将来,推行全国,整个大唐的国力也势必将有一次极大的飞跃。</p>

只是这一切的一切,还只是开始于这眼前小小的荒地之内,在几个碌碌无为的官员,和几千个一心想摆脱饥寒的流民身上。</p>

在李忱身处的时代,火yao还在道士的丹炉之内,印刷术不过是初具模型,纸和仍然是贵人才能经常接触的物品。在遥远的西方,也要等几百年后,才有文艺复兴的光辉。在这个时代,货币使用的极少,就在元和年间,朝廷还因铜钱不足使用,下令百姓在交易时用实物的绢布来充当货币单位,在内需尚且不足的情形下,对外的贸易只能使上层的贵族受益,而绝不能带给下层百姓实际的实惠。</p>

唯一有利的,便是这个时代的汉民族尚且保有进取的精神,博大的胸襟,远超整个世界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只需稍加改革,凝聚其力,摆脱一切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这个民族必将迸发出太阳般灼热的光辉,照耀整个世界!</p>

</p>

李忱沉思半响,知道若是以现代的口吻和方式来说,宁知远必定无法理解,讲什么政府效率,组织能力,精密农业组织,只怕都是对牛谈琴。</p>

“知远,先秦时商君立法,秦人以绝大的毅力,严密的组织,实行全国耕战的国策,后来则掩有天下。现下天下大势与秦时不同,耕者与战士,非得严加区分,各驱其力才是。如何让耕者越发善耕,而不是因循守旧,如何让战士越发武勇善战,这是个绝大的题目,做好了,天下在吾掌中矣。”</p>

注:唐制以二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里,由里正保长负责稽查户口,催缴赋税。</p>

还有,在当时的条件下,说什么发明创作,搞什么对外贸易,都是不现实的,但是在精密改良农业,或是使政府机构更加先进严密,更有活力和效率,还值得考虑。这一两章会有点闷,主要是想在这个方面有些思索,如何使绵延两千里不便的中国农村焕发活力,是我想有所表述的。</p>

欢迎大家在书评区发表意见。(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