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代班(2 / 2)

“爸,你看那狗多好玩!”

秦唐和爸爸都非常喜欢狗,那可爱的小生灵极通人xìng,主人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它会向你撒娇,会用它那双又大又圆的水汪汪的眼睛注视着你,会在你无聊时逗得你哈哈大笑。有人说狗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在秦唐看这话一点都不假。因此,每当有小狗经过秦唐的面前,秦唐往往会多看上几眼。

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写完作业的秦唐下楼锻炼。小区中的人不算多,秦唐便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一圈圈地跑,脑海中不时地浮现出近来开心的事儿,脸上的笑容一直都未消失。

凡圈下来。大汗淋漓,秦唐任凭汗珠滚过秦唐的脸颊,掉落在地上绽成水花。此时此刻,不论是身体上还是jīng神上,都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轻松愉快。

整理好衣服,秦唐踏上回家的路。一只白sè的京巴狗不知从哪里蹿了出来,它的毛sè就像雪一般白净,在夜晚路灯的照shè下非常显眼。它的眼睛又圆又大,像一对小铃铛。小狗走走停停,不时地回头用大眼睛望望某个地方。然后才放心地继续前进。每当走到大树

秦唐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人,那个时期的科技和现在简直无法相比,不要说电脑、电视,就连电灯一开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小孩子的玩具也是少得可怜。即使有,他们也买不起。但孩子们并没有因为物质的贫乏而黯淡了自己的童年。相反,贫穷的生活更激发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力:跳方、踢毽、拾子儿、投沙包、扛膀子、藏猫猫等等都是他们常玩的游戏。这些游戏不用花家里一分钱就能玩得如醉如痴,真真人生一大乐事也。

跳方、踢毽、拾子儿和投沙包一般是女孩子玩的游戏。“跳方”中的“方”就是方格。他们先用小石子儿在地上画好大大的方格,然后用手心手背的方法将人员分为两组,下面就开始跳了。先由一个小组派出一名队员跳方。跳方者先将沙包(没有沙包也可用小石子儿代替)丢在第一个方格里。然后一条腿向后抬起,用另一腿将沙包踢到另一格内,踢完六格后,最终要将其踢入紧连着第六格的半圆内,这时跳方者要在原姿势的基础上弯下腰将半圆内的沙包捡起。再跳出方外才算结束“跳一”的程序。跳方者在整个过程中若没有将沙包踢到线上,脚没踩到线上。且另一只抬起的腿没落地,就会接着“跳二”。“跳二”就是直接将沙包投在第二格,然后再跳,依次类推。若在跳的过程中出现上面所说的任何一项失误就算完了,接下来就会轮到另一组队员上场。一组队员跳的时候,另一组队员的眼睛都会瞪得大大的,沙包踢到哪里队员们的目光就会跟到哪里,每个人都盼望着对方能出现失误,好让自己有上场表现的机会。有时他们会为压线还是没压线而争得面红耳赤,但争归争,它却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兴致。

踢毽子是现在孩子们偶尔玩的游戏,但他们那时踢的毽子却和现在买的漂亮的羽毛毽子不能相提并论。他们用的是自己做的。从母亲的针线笸箩里找几块花布,将其撕成小布条,用细线十字花形的把布条系起,再找几枚生锈的老钱(外圆内方的古钱币)牢牢地系在布条交接处,一个毽子就算做好了。单脚踢、双脚轮踢、脚尖踢、脚后跟跳踢等,花样繁多。技艺熟练的女孩子,那毽子就像粘在她的脚上一样,任凭怎么踢就是掉不下来,简直称得上是得心应手,随心所yù。而女孩子凑在一起比的不光是踢毽儿的技艺,还有毽子的做工。谁的花布漂亮了,谁的老钱光滑了,都会赢得大家赞赏的目光。而毽子的主人也会因此而洋洋自得,不知不觉中抬高了自己在小伙伴中的地位,就连说话的语调也似乎比平时高了半调。现在想来似乎有些可笑,但那时的他们却是十分的认真。

拾子儿是一项以锻炼手指为主的活动。先来说说“子儿”。“子儿”实际上就是一些小碎石块。那时的农村是很少见到石头的。他们用的材料多是扔在道上的破碎的瓷碗底儿或瓷盆沿儿。找到材料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或敲或打,将其打制成大小适中的“子儿”。刚刚制成的“子儿”因为有棱角还不能投入使用,它还要经过另一道工序,“磨”。走在农村的小路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个女孩子埋头在地上磨“子儿”的情形,那种认真劲儿就像现在的孩子上网玩游戏一样专注。两种材料中以瓷盆沿儿为佳,因为这种材料比较圆滑,且粗细适中,略一打磨便可成为一颗好“子儿”。五颗“子儿”为一副,以同种材料制成的为佳。有时找到的材料有限。不能组成一副,只好东拼西凑,这样的一副“子儿”一般要遭到同伴的嘲笑的。说完了做“子儿”,下面秦唐就要说怎么拾了。这种游戏可以一人玩。也可以多人玩。拾子儿者先将五颗子儿握在手中,然后将一颗子儿向空中抛出,在这颗子儿落回手中的时间内,要将剩下的四颗子儿迅速设计成游戏要求的组合:或一、三,或二、四,或zì yóu散落,然后再将其逐一拾起,拾的过程不能碰到别的子儿,否则就算失败。做这种游戏要边拾边念口诀,秦唐记得开头的几句是:“一去去大把抓。二来呀抓个仨,三来呀抓个对儿……”口中所念与手中所拾相统一的。五颗小小的碎瓦砾就这样在他们的手中玩得花样百出,出神入化。

投沙包是一个三人以上的游戏。沙包一般也是他们自己做的。年龄较小不会做针线的就会央求自己的母亲做一个,而那时的母亲们整rì忙得团团转,哪有闲功夫做这种对她们来说毫无意义的小玩意儿,因此好多孩子的沙包都是多次央求的结果。她们懂得沙包的来之不易,于是便格外珍惜。沙包是由六块正方形的布缝制而成,里面装的内容多种多样:沙子、玉米、高梁、豆子、麦子等都可以作为填充物,但装得多少却是很讲究的:装得太多会很沉,打在身上也很疼。而装得太少扔出去又会没力度,同样多的沙子和同样多的高梁重量又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填充物来确定放多少。投沙包也是将队员分为两组,投的一方要准,而被投的一方要灵活。一旦被投中就要罚下场。如果沙包被接住就能让被罚下的队员起死回生,如果能连续接住好几个就会获得好几次重生的机会。正如他们现在在网上玩的游戏。为了能将对方尽快投下场,投包者往往要采取一定的战略战术,她们或声东击西,或瞄准一个展开猛烈攻击,让其在短时间内体力衰竭,从而各个击破。场地不大,但他们连跑带跳,玩的不亦乐乎。

扛膀子、藏猫猫是男孩女孩都可以玩的游戏。寒冬腊月的天,人们的家中却是生不起火炉的,家里和外面几乎一样冷,可孩子们却自有他们的乐趣。十几或二十几个孩子靠墙一站便开始了自己的取暖方式:扛膀子。可以是几个人同心协力共肩膀扛一个人,也可以是分为两队互相扛。一边扛还一边高声喊着:“扛,扛,扛膀子,你娘该俺二斤穰子(棉花轧成的皮棉),也不称,也不还,你娘该俺二斤盐……”谁先将对方扛倒,谁就是胜利者。身上的寒冷也就在这热热闹闹的一顿扛中被赶得无影无踪。

藏猫猫也叫捉迷藏。那时的他们常常在晚饭过后玩这种游戏。想参加这项活动的孩子先聚到一面墙前,选出一位蒙上眼睛准备捉人,而其他的孩子则迅速寻找藏身的位置。有的藏到树后,有的藏到柴草垛中,还有的藏到猪圈里。当蒙上眼睛的孩子大喊着“藏好了么”而听不到回音时,就开始寻找了。他一边寻找还一边说“快出来,秦唐看到你了”,其实他根本就没什么发现。而有的孩子却偏偏上他的当,以为自己真被发现了,于是就快速的向出发时的那面墙跑去,负责捉人的孩子便赶紧追。若躲藏的孩子奔跑速度够快,能在被捉前跑到出发地,并双手触墙,说一声“落”,捉人的孩子就只好改捉他人了。有时玩的孩子太多,一时间往回跑的人就像云集的蜻蜓一样打头碰脸,让人应接不暇。而捉人者偶尔也会趁此乱劲碰巧捉到一个,于是被捉到的孩子只好不太情愿的蒙上自己的眼睛准备捉人。有时个别孩子藏得过于隐蔽,一直没有人来惊动他们,时间久了,困意袭来,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睡着,直到孩子们散去很长时间才会被他们的父母在草垛或猪圈中找回去。。。)

★★★可将您看到的最新章节 或

,方便下次接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