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黜陟大使(2 / 2)

利刃如霜 宁溪南 0 字 2021-09-01

历朝历代,真正的大统一,君主集权是在明代才实现的,不过后来又成了君臣共治,一直到清代削藩成功,天下才真正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了。

张军想给王武俊留出足够的时候,让他考虑清楚,然后决定行趾,免得以后后悔。

如果他真心归附,张军就带他去西域,如果想独立当小王国,那就直接灭了了事。有了张孝忠,王武俊已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同时张军了是在等凤翔的补给,会由船运过来直接运到沧州。他会带军到那里和孟保汇合,然后北上幽州。

当然还有李适的敕书,他相信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适再迟顿也该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一份代天巡狩的敕书会让张军后面的行动方便许多,也名正言顺。

有了敕书,他就可以放手安排大唐东北疆的事务了,不用耽心以后反复。

这是他征伐西域的保证。目前来说大唐最大的敌人在西方,东北这边只是芥藓之疾,可以放在后面慢慢收拾。

主要还是渤海国的那位在位国王大钦茂并没有什么野心,安心当自己的一隅之主,把东北各民族协调的相当不错,虽然备有纷争但并不动荡。

甚至奚族和室韦都受到了渤海国的牵制,才会动而不乱,没有对大唐形成真正的威胁。当然,在一旁虎视眈眈的回鹘也是原因之一。

民族多了会乱,但民族多了牵制也多,就是这么个道理。

在西边民族到是不多,回鹘和吐蕃都成了大唐的巨患。

不过同为大患,回鹘和吐蕃还不一样,虽然都在占据大唐的领土疆域,但回鹘总体表现的还是比较亲近大唐,有什么事情也会上书汇报,以臣子居。

840年,回鹘被他西北部(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击败国灭,大部分人口南迁进入河北地区融为汉族,一部分西迁,就是后来的畏兀儿(维吾尔)。

931年,辽国崛起,黠戛斯国灭归附大辽。

散落在蒙古高原上的黠戛斯残部和回鹘残部(沙回),就是蒙古族的前身。

所以,事实上,从大唐时代起,汉族就是多民族融合的汉族了。至少十几个民族。汉族已经不是一个种族的称呼,而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总结。

……

不出张军预料,大军在平城修整了三天,王武俊派来迎接的使团就到了平城。他决定彻底内附大唐了。

对这个结果张军当然还是高兴的。

另一边,李适的嘉奖行文,敕书也到了,给了张军一个钦差诸事的名头:诸道黜陟大使。处置地方,安顿诸藩,可以便宜行事。

这权力给的相当大。用白话来说就是除了京畿地区以外,想打谁打谁,想杀谁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还不用事前汇报。

孔巢父被去了宣慰使的差事,为张军副使,敕为采访处置观察使,协助张军。

行文中对李纳只字未提,张军也乐得李适这样。这个皇帝其实还是心里有数的,要是性格上再大方一些就好了。

这个黜陟大使不是常设官职,是太宗李世民搞出来的,巡视镇压地方。那会儿地方上并不太平。担任此职务的都是大唐凌烟阁里面的人物。

后来玄宗,肃宗也短暂的设立过此职。

然后就是德宗李适了,在推行两税法的时候,重新启用了这个职务用来监控各道,但很快就又取消了。

这就是个犯规的职务,权力太大,各朝各代只有大唐才有,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但比巡视组的权力更大。

他不需要报告,可以直接处置:任命,提升,罢免,或者杀人。

张军得了敕书,这一趟就算是理直气壮了,再不用考虑太多,也不用耽心被人找后账。

又等了两天,大军整休完毕,凤翔过来的补给船队也有了消息,张军这才传令起程,渡河去真定。

这几天的功夫虖池上早就搭满了桥梁,王武俊还在沿途设置了多处补给站,给大军提供饭食饮水等等,表现的相当诚恳。

早上拨营,下午午未交际就到了真定城外。

王武俊早就得了消息,带着属下将官在城外三里相迎,彩旗招展号角齐鸣,就差在地面铺上红毯了。

“王武俊,恭迎大使多时。”

“郡王多礼了,某等却之不恭,颇感惭愧。有劳郡王。”

“哪里哪里,请。”

“郡王请。”

王武俊和张军把臂而行,孔巢父,李纳还有王武俊麾下将领跟在后面,走进临时搭建的营地之中。

“大使远来,未知何故?”双方分了宾主坐定,陪座的王武俊也没寒喧,直接向坐在主位的张军发问。

你来是准备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