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5修城(2)(2 / 2)

种师道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话。

“我知道大宋缺少战马,没有想到会如此的缺少,将近十万的大军里,居然只有一千马军……老将军,整个西军里一共有多少马军?”夏伯龙道。

种师道道:“宣帅名下,西军三十六万,马军还不到五万。京师附近马军居多,多是从西军中抽调过去的,以便拱卫京师。本来我的军中有不少马军,后来都被抽调到了京师,这才导致了我所管辖的地方上经常受到西夏骑兵的入侵。而每次西夏入侵,我步军追不上,想打都打不成,干脆就躲在平凉城里,然后用疑兵之计吓唬吓唬西夏人,也算草草了事了。”

夏伯龙听后,也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汉武帝为对抗匈奴,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改变了步兵为主的步兵体制,才得以主动出击,逐鹿大漠。

唐太宗则最喜欢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正是精锐的骑兵使唐帝国威震四方。然而自从中唐以来,汉人失去了西北的产马地,军队又逐渐转为以步兵为主,宋代既是如此。

宋军中骑兵只占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无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宋马体形较小,一般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南宋时韩世忠曾向赵构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西夏、金、元的军队都是以骑射见长,平均一人有两匹马,精锐部队可达人均三匹。北方民族的骑兵非常灵活,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战即使失败,“败不至乱”,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退出战斗,重整队列,再次冲锋。当时即使是宋军兵力占优的一些大战,双方仍要激战几十回合,才能分出胜。而宋军只要一次溃败,就会一泻千里。

面对善骑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这种主张不占主导地位,宋朝总的对策还是以步制骑。因为组建骑兵需要大量马匹,而宋朝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计一骑之费,可赡养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甚至曾与西夏交战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对加强骑兵的,但是没有骑兵,就只能永远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这是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其实不善骑射的状况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战争改变的。

南宋时,岳飞是非常重视骑兵的。岳家军主要通过战场上缴获大量战马,组成了相当强大的骑兵,在堰城大战中,由岳云率领的岳家骑兵曾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主力骑兵搏战。看来岳家骑兵的素质已不见得比女真骑兵差。可是除岳飞之外,宋军其他大将仍然局限于以步制骑的战略,没有以骑制骑的战例。

辽、西夏、金等举行大规模会战时,往往集中几万至几十万的骑兵,而步兵仅仅负责运输,开挖壕堑。而宋军却不懂的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是将骑兵分散在各个战场和部队中,作为步兵的附庸,使数量本以很少的骑兵更显劣势。此状况宛如二战初期的英法联军分散使用坦克,结果一败涂地。

总之,马匹缺乏,再加上作战时分散使用,成为决定宋军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拥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所以,步军在机动力上,绝对不如骑兵。两条腿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跑不过四条腿的马,除非那个人是个超级赛亚人。短跑中或许能够取胜,但是要想进行长途奔袭,没有坐骑,就凭着两条腿跑,谁也不可能成为第二个神行太保。

为了更有效抗击装甲骑兵的需要,宋代还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大刀。特别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为装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装备。

思绪万千的夏伯龙,对于大宋的军队弊端感到十分的忧虑,不禁说道:“难怪大宋经常打败仗,没有骑兵,就像手中没有武器一样。”

“夏节度,其实以步制骑,也未尝不可。汉朝时李陵深入匈奴腹地,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数万骑兵,竟然能够抵挡住了匈奴骑兵数日,可以说是以步制骑的典型战例。若不是箭矢射尽,武器断裂,也绝对不会落败。我大宋虽然缺少战马,但是手却非常的多,加上神臂弓,只要运用步兵得当,也可以击退敌人。老夫不才,也曾经以步军对抗西夏骑兵,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种师道听到夏伯龙泄气地话,便说出了此话。

夏伯龙听后,觉得种师道的话犹如一记强心针,脑海中便又想起和大宋步军的好处来:宋军兵器以为主,兵在宋军中占六成以上。

由于是主要兵器,所以宋朝时衡量一个人的武艺,都是以臂力作为第一标准的,即看能挽开多少斗的弓,当时士卒挽弓的最高记录是270宋斤(一宋斤约合1.2市斤),这是春秋时代士卒挽弓力的几倍。

弓是步骑通用的,而弩只能步兵使用,因为弩一般要用脚力张开弩,故射程也远,但弩的射击频率较低,从敌骑兵进入射程到短兵相接,只能发弩三、四次。所以宋军有时会设张弩人,进弩人,发弩人,来减短发箭间歇。

宋军的弩种类很多,突出的有两种,一为床子弩,二为神臂弓。床子弩是一种重武器,是依靠几张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往往要几十人拉弓才可拉开,射程可达500米,确实当时的远程武器,檀渊之盟前夕,契丹大将萧达览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阵亡的,使契丹士气大挫。

神臂弓其实也是一种弩,装有机关,但可由一人发射,射程也可达370多米,且可贯穿重甲,令金军胆寒。恩格斯说,14、15世纪英国步兵使用的大弓可射200码远,是当时“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然而它的射程贯穿力和床子弩和神臂弓比起来还差的远。

临敌时,宋军一般都是刀枪居前,在后,这是接近实战要求的。当敌接近至300米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敌接近至200米时,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平射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肉搏。

古代战争讲究战法,夏伯龙虽然没有具体的研究过军事学,但是对于古代战争还是比较痴迷。他曾经看过一部叫《特洛伊》的史诗大片,被影片中那宏大的场面给震慑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几万人的战争,也能拍出那么壮观。自那以后,他就喜欢上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电影,也能从中学习了不少军事知识。

“老将军精通兵法,实在是我大宋的名将啊。”夏伯龙脑海中回想起这一切后,便大声地说道。

赵构听到夏伯龙和种师道的谈话,心中却是另外一个想法,当即便说道:“师父,老将军,既然要打西夏人,对付西夏骑兵,那为何不找童贯要些骑兵呢?他身为西军之首,又怎么会坐观西夏骑兵在大宋境内肆虐呢?”

种师道笑道:“殿下,你想的太天真了。”

赵构扭头对夏伯龙道:“师父,难道这个办法行不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