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舆论分化(上)(1 / 2)

异世明皇 半介过客 0 字 2021-09-22

 随着时间的推移,崇祯十年已经过了一半还多,因为明年是外察之年,所以很多地方官都卖力的进行土地丈量工作。内阁早就文到了地方,明确了今年吏部的考核将会以丈量土地的效果为依据,不由得下头的官员不卖力。而我对他们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是让地方官员拿自己治下的耕地来跟万历十年的鱼鳞册对比,多的土地是怎么多出来的,少了又是什么少的,需要一一列清楚。</p>

这次核查地方官员的政绩我没有让户部的人去做,而是让王承恩的捕风营在外头打探消息,宫里则是司礼监的内侍们一一核对官员提交上来的奏折。如果有出入不对的地方,则转交给都察院,让巡察御史们去官员的麻烦。在打了几个出头鸟之后,地方官员哪还不规规矩矩的丈量土地。</p>

当了有了全国的耕地数量不是就解决问题了,我也不能学着后世的雍正皇帝一样,依靠强大的君权来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因为明代跟清代有些不同,清代雍正时期才是到了**的峰,皇权能够确保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我现在所处的时代,天下读书人保持了极好的优良传统,即使是皇帝旨意,如果他们认为不对,那就会前赴后继的跟皇帝对着干!</p>

为什么朝廷也会怕天下读书人呢?</p>

那是因为现在的教育普及不高,想想在一些村庄县城,懂得识字的也就那么几个读书人,他们往往能够影响着当地所有老百姓的看法。毕竟识字的先生比他们得有道理多了,至于朝廷的法令则可以推到奸臣的身上,就好比大戏里头唱的那般。且不他们拥有涂抹历史的能力,光他们在地方的深远影响力就足以让人忌惮三分。</p>

想必天下的富人们也是依仗这个,赌我不敢在明年实行新的纳税制度!</p>

我当然不会自持君权强行改革,而我要做的就是在改革之前分化他们,让天下舆论先行,朝廷的改制在民众的呼声中推出。我掌握的自然是独此一家的明刊,有了舆论的喉舌,事情总会变得好办些的。</p>

关于官绅一体纳粮的事情我跟铭心堂的各位主编进行了沟通,铭心堂现在的主编是张岱,张采,张溥,人称明刊三张!鉴于外头不少传言,是进了铭心堂就等于中了殿试三甲,这给很多读书人诟病。婉琴上次提醒过我一回,所以明刊很久没有提拔新人进来了。原来的揭暄、朱舜水、吴伟业等人都已经中进士出去为官了,揭暄可是让我很为难,他可以是难见的博才,对军事有独到见解,对天文数学也很有造诣,最后我还是让他自己选择,结果他决定先去一心学院,然后再到地方磨练几年。至于朱舜水则给郑三俊要走了,因为对日本的贸易越来越大,郑三俊问我要人,我立马想起了朱舜水。李梦辰去了浙江做许誉卿的帮手,吴伟业则给我配到地方做县官磨练去了。除去一个年纪还较的王夫之,只留下三张跟顾炎武作为长驻主编。</p>

这种趋势的变化,让我将铭心堂不知不觉中由半官方的机构转变成为了朝廷机构。让铭心堂按照翰林院的标准设置品级,以后的主编也将由新科进士中选拔。王夫之算是铭心堂最后没有官职的主编了。</p>

有时我想起明刊出现这么多年了,民间却仍旧还没有出现另外一家打擂台的报纸。也许他们还没有想明白,报纸上是可以做些广告来换得收益的。自己承当行则是要负责所有的成本,这种亏本的事情即使有人想到,也没有那么大的资本去投入。虽然还没有出现,但不意味着以后不会出现,我是不是应该先弄个《大明出版</p>

条例》什么的以防万一。</p>

刚想着这个事情就进了铭心堂的大门,见到我来,几个主编自然放下手头的工作前来行礼迎接。</p>

“好了,都起来吧!”我一挥手径直进了里头落座。</p>

“谢皇上!”</p>

待众人都依次落座了,我才问道:“朕也蛮久没有来铭心堂了,这个月的明刊写好了吗?”</p>

“回皇上,已经写好了!”为的张岱赶紧从自己书桌上拿起这个月的明刊样稿给我过目。我摊开看了一下,上头除了一般的朝廷公文任命外,主要讲的是关于驻兵改制以及今年治理黄河的情况。</p>

我头算是认可了这份样稿,几个主编松了一口气。我放下样稿,转而看了眼坐在末座的王夫之道:“而农,朕没有让你去参加今年的科举,会不会怪朕偏心啊?”</p>

王夫之连忙道:“微臣不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