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威震巴蜀卷 第六十五章 东南角力(2 / 2)

后即决心革命。黄抵上海。留助陈其美;李则兼程来汉口,抵汉时汉口已失陷,遂投奔

黄兴。副参谋长一为杨皇章,一为吴兆麟。参谋有姚金镰、蔡济民、徐达明、甘绩熙、

高建翕、宾士礼、金龙章、吴醒汉、夏维善等。参谋处的任务是沿襄河入江处起,迤黑

山以下挖壕筑堡,雇用民夫数千人,昼夜工作。当时两军苦战,隔江、汉二水对峙。革

命军因汉口之战损失过重。新成立部队官兵大半未受练,因此不堪大战。

十一月十八日据报汉口方面有清军万余人,在汉口刘家庙至桥口附近,并于上关、花

楼、黑山对岸及沿江布防。革命军则在汉阳南岸嘴至三眼桥一带防御。二十三日决定渡

河攻击汉口,当时判断汉口清军兵力约一镇以上。革命军攻击计划:步四协张廷辅向汉

口市街攻击;步六协杨载雄向汉口龙王庙登陆,攻击清军左翼,武昌凤凰山炮队支援进

攻部队向汉口射击,海军炮舰亦加掩护。设信号于黄鹤楼、凤凰山、大别山等处。九月

廿六日渡襄河左岸攻击,进攻时鄂军在左,湘军在右,鄂军因系临时召募。所以毫无作

战经验,湘军甚勇,但独力难支,遂告败北。革命军伤亡惨重。计官歹人。士兵阳2人。

失山炮旧尊,步枪知余枝。子弹2劲余箱。

革命军进攻汉口失败,于是全力固守汉阳,清军因洞悉革命军方面作战实力不强,

军令亦不统一,于是大举进攻汉阳。自辛亥年九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初六。剧战八昼夜。

革命军死军官刃人。伤石人;士兵死万旺人,伤4。余人。

至十二月初七日上午十时。汉

阳遂告沦陷。

清军之攻汉阳,出动了强大兵力,配以新式德国管退炮若干尊,实力在革命军以上。

革命军守汉阳者,为鄂湘两省军队,人数虽在万人以上,但缺乏作战经验,彼此又不协

调。且全用于第一线,所以极感疲乏。汉阳之败并不能怪黄兴一人,可是由于黄兴曾指

挥过镇南关之役、河口之役、黄花网之役,都是功败垂成,遂使人对黄有虽勇而不能战

的印象。黄自己亦有年年败北的感慨,其和谭人凤诗有云:“怀锤不遇粤途穷,露布飞

传蜀道通,吴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能卓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愧

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汉阳失陷后,黄兴退到武昌。军政府即召开军事会议,黎元洪主席,请黄报告汉阳

战役经过。黄即席演说,对汉阳失败的原因未能详述,但对于未来军事演变,则认为汉

口和汉阳已失,武昌难以固守,主张率领鄂湘两军前往攻取南京。黄的主张被军政府多

知,万

数人反对,参谋范腾霄愤然说:“汉阳既已不守,武昌又拟放弃,试问还有什么能力可

以攻取南京,如果湘鄂两军尚可用,则武昌当然可守。”他的话一讲究被大家热烈鼓掌,

死守武昌的提议便成为这次会议的决定。其时黎元洪因都督府被炮轰,所以迁往城外卓

刀泉办公。黄兴在会议结束后,即俏李书诚、汤化龙、胡瑞霜、陈登山和黄中坨等乘轮

去上海。武昌方面决定重行布置兵力死守,以那玉麟、何锡蕃两协警备武昌,罗洪升一

协守夫君山,刘佐龙一协守小君山,王锡龄一营守京口,陈龙章的敢死队守磁基山,标

统张廷辅、谢流芳、张杰夫等残部守白沙洲、标统刘廷璧、管带李忠义等守青山。

十二月初八日。即清军攻克汉阳的第二天,清政府以二等男爵授给冯国璋。

汉阳之败,对革命军是一个大打击。可是几天后苏、淅、沪联军攻克南京。使革命

活动又见蓬勃。独立各省在上海的代表,认为武昌已在危险中,革命事业必须扩大,乃

于十四日集议,决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即

以大元帅组织中华民国政府。这一时期的武昌已经转危为安,倒不是因为武昌有力量固

守,而是袁世凯并不想彻底打垮革命势力,幕后原因是独立各省的代表曾于十二月十三日

开会,通过雷奋、马君武、王正廷所起草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二十一条。且有一个秘密

决议,就是倘若袁世凯反正。则公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亦听到这个消息。

所以在北洋军可以一鼓作气渡江攻下武昌时,突然煞车,并派代表至武昌谈和。

武昌和上海两大革命中心在一开始便生意见,黄兴对于上海方面同志推他为大元

帅非常谦让,一再恳辞。随后的折衷意见是于十二月二十七日重新改选。推黎元洪为大元

帅,黄兴为副元帅,黎因驻节武昌,不能前往南京,故由黄兴以副元帅身份代行大元帅

职务。

黎、黄之间不一定有芥蒂。但武昌方面的革命集团与上海方面的革命集团。彼此是

有意见的,这是早期革命时的不幸事件。也是袁世凯得以利用的大好机会。

echo处于关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