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遍地饿殍(2 / 2)

第一次大饥荒是真正最严酷的大饥荒,苏联官方宣称因持续的干旱,造成了520万人死亡,这是欧洲史无前例的记录。

不过,此时被迫实施“新经济”的列宁向一切国际友好势力开放。美国民间通过胡佛发起的“美国救援组织”提供了70万吨粮食和药品援助。高尔基曾这样评价:“你们从死亡中拯救了350万儿童,550万成*人,在我所知道的全部人类受难史上,没有任何行动就其规模和慷慨能够和这次援助相提并论。”

第二次大饥荒刷新了10年前的死亡人数纪录。

“大饥荒都是富农的反**宣传”斯大林说。1928年,他还亲自乘火车视察过,那些地方有的是粮食没有收上来。粮食的确有减产,所以粮食出口在减少,1930年出口4800万普特,1931年5100万普特,1932年1800万,1933年1000万普特。

斯大林在工业学校读书的妻子阿利卢耶娃告诉斯大林,所有学员都在诉说可怕的大饥荒,几乎每个人的家庭都有人死亡,只有学院党委书记不敢议论大饥荒,斯大林记下了这个人的名字:赫鲁晓夫。于是,这个幸运的胆小鬼就以电梯般的速度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为回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诋毁,斯大林约了西方的记者朋友。获得1932年普利策新闻奖的《纽约时报》记者沃尔特?杜兰蒂,见到了很多红光满面的老人和儿童,他报道说,“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也不可能发生。”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也被邀请到苏联。“苏联就是人间的天堂”,萧伯纳说。另一位英国人韦伯则说,粮食的确出现减产,但那是阶级敌人蓄意搞破坏。

成千上万的农民跑进城市,但饥饿的城里,所有食物需要凭票供应,迎接他们乞求的是孩子们的白眼和石块。这些人都是万恶的富农孩子们从课本里刚刚学到少先队员帕夫利克的故事,帕夫利克是个富农的孩子,他响应党的号召举报了亲生父亲,后被富农杀害。

2006年11月,独立后的乌克兰将每年的11月22日定为“饥荒纪念日”,乌克兰官方根据KGB系统的档案统计,在1932-1933年的大饥荒期间,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竟然有接近1000万人被饿死,占乌克兰人口的1/3。

普京评价说,大饥荒并非只针对乌克兰,它是苏联人民共同的不幸历史。今天披露的资料看,从最东端的西伯利亚到最西端的乌克兰,苏联各地都发生过吃人肉的事件。

正是你,而不是别人

其实,斯大林一开始是反对残酷掠夺农民的集体化政策的。如何对待“集体化”,是列宁留给同志们的一个未解难题。它也成为一个引发列宁接替人之争的关键性问额。

今天,前苏联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上统统将“十月**”改为“十月政变”,因为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激烈战斗并不存在,被推翻的临时政府和苏维埃都掌握在左翼社会主义政党手中,政府已更迭到大家不以为意的程度。

无论是“十月**”还是“十月政变”,它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胆的社会**试验。布尔什维克轻易夺取世界最大国家的政权后,没有一个人有过行政和经济管理的经验。

布尔什维克的**实验一开始就遭遇全面失败,1920年全俄粮食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棉花产量为战前的6%,工业品约为1/7。布尔什维克毫不留情地粉碎了所有不满和反抗,这是一场暴力保障的社会实验。

列宁在大饥荒爆发的1921年,及时地终止战时**体制,采取了鼓励私人资本和个体经营的“新经济”政策。向“资本主义”妥协的结果是,工厂逐渐开始运转,城市里有了可以向农民购买粮食的产品。

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谁来领导这场实验?

曾一手创建红军、乘着红色专列指挥打赢了内战的二号人物托洛茨基,不认为政治局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这个“三人帮”是竞争对手。他激进的不断**论中,理想社会应是个非组织化、非官僚化的大民主社会,这种观点,稍有现实感的人都不会接受。列宁去世前几个月,“三人帮”已经把他和他的追随者们称为“反对派”。

~~~~~~~~~~~~~~~~~~~~~~~~~~~~~~~~~~~~~~~~~~~~~~~~~~~~~~~~~~~~~~~~~~~~~~~~~~~~~~~~~~~~~~~~~~~~~~~~~~~~~~~~~~~~~~~~~~~~~~~~~~~~~~~~~~~~~~~~~~~~~~~~~~~~~~~~~~~~

当年的13大上,托洛茨基的“反对派”失势,会后,托洛茨基愚蠢地发表《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遭迎头痛击。当年他与列宁私下词锋锐利但无损友谊的文字都成了重磅炸弹:我们是要列宁主义还是托洛茨基主义?1925年1月,托洛茨基遭点名批判,全会号召全党都必须警惕托洛茨基主义。

1925年12月的14大上,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与斯大林、布哈林为农业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除了那句“我们要发财致富”的口号外,斯大林全盘支持布哈林提出的进一步放松管制,尊重市场的观点,而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则认为,应当终止“新经济”,迅速实施掠夺农民的“超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主张集体化和超工业化上,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与托洛茨基的观点出奇地一致,斯大林迅速给新的极左分子一个帽子——“新反对派”。

“新反对派”的观点在14大上被多数人反对,加米涅夫在全会上孤注一掷:“我现在向大会重申这一点,我已经确信,斯大林同志担负不了把布尔什维克的总参谋部团结起来的职能”但他的声音立即被“要斯大林要斯大林”和“斯大林万岁”口号声淹没。14大上,559票对65票,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出局。

4年前,同志们在大会结束时高喊“列宁和托洛茨基万岁”口号,2年前他们喊“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万岁”口号,托洛茨基幸灾乐祸地看到现在口号变成了“斯大林万岁”

1927年秋,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1928年初,斯大林乘专列巡视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一路严令地方必须短时间内完成粮食收购。迅速变成季诺维也夫信徒的斯大林认为,这是富农的敌视,要抢、要管;布哈林则仍坚持认为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所致,要少管,要提粮价。两人发生漫骂争吵,1928年的中央全会上虽然互相妥协,可矛盾已经公开化。

1929年初,斯大林从托洛茨基洋洋得意的文章中获悉,布哈林竟然与反对派私下会晤,斯大林大怒,认为这超出了正常的政策分歧,于是布哈林与他的支持者李可夫理所当然地成了“右倾机会主义集团”,于是,“全党的宠儿”布哈林出局。

1929年12月21日,苏联人民迎来了斯大林50寿辰。这天是全苏联人民的节日,是斯大林画像的海洋,是赞美诗的海洋:

“正是你,而不是别人,把深刻的列宁主义理论与敢于在不同的**斗争阶段实践它的能力集中于一人之身,使党以最小的代价和力量,完成了最困难的历史任务,使党保持了真正的列宁主义的团结。”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