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坚韧不屈(2 / 2)

5月31日,流落在法国的比利时议员在利摩日开会,并通过决议,表明他们与政府完全团结一致。决议的措词严厉地批评了利奥波德的投降,在通过这项决议以前进行的辩论中,许多议员甚至提议废除国王。5月28日,比属刚果总督发表广播讲话,申明这个殖民地和政府团结一致。

与在法国的比利时人的反应形成对照,比利时国内大多数居民的直接反应,是赞成国王而反对政府的。他们同情与他们留在一起的国王,而批评大臣们抛开了国家,并且似乎是在支持法国激烈攻击他们的国王和国家。在英国,对比利时投降的批评不象法国那么偏激。丘吉尔于5月28日在下院宣布比利时军队投降时,要求英国人民暂时不要对比利时国王的行为作出判断,尽管一个星期以后,出于同法国团结的需要,他的措词要严厉得多。

比利时政府希望并预期能与法国协力坚持同德国斗争,但是这种期望注定不久就要落空。在法国投降时弥漫于波尔多的瓦解和失望的气氛中,比利时政府只得承认,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法国为榜样。这个决定受到了新任法国外交部长保罗?博杜安的影响,他在6月18日告诉皮埃洛,法国准备缔约停战,它无法在非洲继续斗争下去。他认为,英国很快就将效法法国,向德国人求和。大臣们试图同留在比利时的国王联系,目的是要派两个人回国,讨论采取何种步骤同德国展开和谈。利奥波德通过他的内阁长官弗雷德里克回答说,他身为战俘,无权过问政治。弗雷德里克还说,他个人认为,皮埃洛及其同僚们还是不回比利时为妙。比利时政府作了一切努力,要同德国政府接触,以商谈条件,都被置之不理。1940年7月20日,德国驻比利时当局颁布命令,禁止皮埃洛政府的成员回比利时。

7月,已被授与特权担任比属各殖民地行政大臣的德?弗勒肖韦尔和财政大臣居特由政府派往伦敦,就比利时的财政和殖民利益与英国政府磋商。与此同时,其余的大臣留在法国。他们既被德国政府置之不理,又受到利奥波德的冷遇,最后维希政府还在德国的压力下停止供给他们经费,他们的处境每况愈下。8月20日,在法国的比利时政府解散,皮埃洛和斯巴克离开法国前往西班牙。他们在10月得以到伦敦与德?弗勒肖韦尔和居特重聚,组成比利时流亡政府,继续与英国并肩战斗。到1936年,纳粹德国的迅速重整军备已使许多身居要职的比利时人确信,可能发生法-德战争,而他们自己避免卷入的唯一希望,在于奉行一种更加独立的政策。比利时不再能依靠国际联盟的保护,而它作为这个联盟的一员所承担的义务,却可能把它卷入战争。洛迦诺公约规定要承担的军事义务是沉重的。

利奥波德国王及其军事顾问们认识到,要对一次进犯作任何认真的抵抗,就必须加强比利时的军队,而这种政策在国内却很少有人支持。1936年1月提出的延长义务兵役年限的议案,在国内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于2月底被议会否决。反对的意见既来自社会党,也来自佛兰芒人的各政党,它们不准备支持任何加强比利时军队的措施,唯恐这样做将在战争中增进法国的利益,而不能促进比利时的安全。它们深为怀疑1920年的法-比军事协定,这个协定仍然有效,虽然其中有些条款已经过时了。3月6日,比利时政府得到法国的同意,废除这个协定。参谋人员之间的会谈将继续下去,以履行两国根据洛迦诺公约而达成的协定。

第二天,德国的武装部队违反洛迦诺公约开进了莱茵兰。

英、法两国未能相应地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以坚定比利时领导人奉行独立政策来寻求安全的决心。不能指望人民阵线领导的法国或鲍尔温时代具有和平主义思想的英国会得到比利时人的信任。看来英国和法国要么未曾觉察到,要么是没有力量来对付德国重新侵略的日益增长的威胁。

1936年10月14日,利奥波德国王在一篇致内阁的讲话中,阐明了比利时外交政策的新方向。利奥波德强调重新武装的必要,他说:“我国的军事政策,正象其所赖以制订的我国外交政策一样,目的绝不是依靠同别国结盟,以便好歹打一场胜仗,而是必须使战争不在我国领土上进行。”比利时将拒绝一切联盟,奉行一种“纯然为比利时所独有”的政策。1936年7月20日,外交大臣保罗-亨利?斯巴克在一篇关于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就援引过这样的说法。为了执行这个为国王及其大臣们所赞同、并且得到绝大多数比利时人支持的独立和中立的政策,他们设法解除了自己根据洛迦诺公约而承担的义务。经过长期谈判后,法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在1937年4月24日发表声明,解除了比利时对两国承担的义务,并注意到它要抵抗侵略的决心。同时英、法两国政府宣布,它们对比利时领土完整所作的保证仍具有约束力。

六个月以后,德国政府宣布,它也愿意尊重比利时的不受侵犯和领土完整,但在有德国卷入的一场武装冲突中,比利时不得配合任何针对德国的军事行动,其中包括允许法国或英**队取道比利时进军。如果比利时遭到进攻或入侵,德国将给予帮助。唯有行将灭亡的国际联盟所规定的一些国际义务对比利时仍有约束力,而且这些义务也正在取消的过程中。1936年7月23日,奥斯陆公约国家曾在哥本哈根宣布,它们不认为按照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对破坏盟约者采取制裁的方法是必须执行的。比利时解除了根据洛迦诺公约承担的义务以后,1937年4月29日,斯巴克在议会中声明,将不允许国际联盟一个成员国的武装部队根据第十六条过境,若事先得到比利时同意,由国际联盟几个成员国采取联合行动,则不在此限。他又说,缔结军事协定的时代已经结束。同法国进行的参谋人员会谈中止了。1937年12月2日,首相告诉议会,在国联盟约修改以前,比利时对盟约只接受这样的解释,即在它自己拥有全部主权的情况下所作的解释。在1938年慕尼黑危机时期,比利时正式声明,如果发生战争,它将保持中立,不允许任何国家的军队有过境的权利。

法国人不大愿意同意比利时不再承担大陆上的国际义务,每一次都是经过长期的外交斗争以后方才得到他们的默认。1938年春天,比利时人表示,如果法国为保卫捷克斯洛伐克而作战,比利时不同意法**队过境,当时法国驻布鲁塞尔大使曾设法对此决定施加影响,他向三个主要政党的领袖指出,如果比利时不同意让外**队过境,法国必将取消对比利时的保证。比利时固然害怕招怨西方民主国家,但更怕招怨德国,而且还相信,民主国家将来无论如何是会被迫出来帮助它的。

1939年3月德国占领布拉格时,比利时正在经受一场竞选运动的痛苦。党派的争斗、历任联合内阁走马灯式地更迭,造成政府不稳定,利奥波德国王告诫了他的大臣们,并谈到可能采取更集权的方针进行广泛的行政改革。德国并吞捷克斯洛伐克,在比利时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党派之争减弱了。竞选演说的语气比较有了节制。分离主义和种族派别活动的倾向受到了普遍的谴责,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唤醒了佛兰芒人和瓦隆人,使他们认识到内讧的危险,认识到必需成立联合阵线。4月2日选举的结果,莱昂?德格雷尔领导的法西斯式雷克斯党的党员几乎全部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