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前有恶魔,后有大海(2 / 2)

荷兰和比利时的建议之突如其来,使这两国的人民感到意外。由于有报道说德**队在荷兰边境集中,由于德国报纸警告比利时不要与荷兰缔结同盟,并警告荷兰不要向英国的封锁措施屈服,加剧了他们的紧张。在荷兰,已经投票通过了一笔新的、为数一亿盾的特别防务拨款;引入洪水的区域内的工事在加紧建造;海牙的守军增加了一倍;石油和糖实行了配给;大城市中采取了预防空袭的措施;荷兰的十一个省份中有八个省的部分地区在11月1日已宣布戒严。据报道,应变措施已经完成,只有乌得勒支以西要引水淹没的广阔的“洪水防线”除外,这一着要到最后才执行。

这时又发生了两件事,正好被德国人用来加强他们的神经战。11月8日,当希特勒正在慕尼黑的贝格勃劳凯勒酒馆向纳粹党发表一年一度的演说时,有人企图暗杀他。有一个名叫埃尔泽的**员(他显然没有同谋者)极其巧妙地放了一颗炸弹,但这颗炸弹在希特勒离去后二十分钟才爆炸。11月9日下午,有两个英国陆军军官R?H?史蒂文斯少校和佩恩?贝斯特上尉(当时他们正在荷兰工作,告诉荷兰谍报局,他们同德国反对希特勒的人们有来往)偕同荷兰谍报局的参谋军官克洛普中尉驱车前往距离荷德边界线只有几码远的文洛,去同他们信以为真的反希特勒人士进行第五次会晤。克洛普的头部中了枪弹,他和另外两个人连同司机一齐被一群身穿便服的人绑架到德国。德国的一则新闻公报承认——甚至自吹自擂——这件事是德国特工人员干的。在这以前,荷兰人一直没有理由谴责德国政府。这时荷兰政府立刻要求德国作出解释,并建议把这件事提交给某个国际司法机构;但是在这一点上,荷兰没有得到德国政府任何满意的答复。德国各报奉令把有关上述这两件事的报道刊登在头版并列的两栏内,以便使头脑简单或粗心大意的读者也可能联想到,英国保密局应对谋害希特勒负责;有些报纸甚至直截了当地谴责英国应负责任。

根据冯?策希11月7日关于和平建议的报告中所说的情况,以及过了11月12日还没有发生人们担心的侵略以后,荷兰普遍存在一种稍微安定的情绪。这一点由容克黑尔?德?格尔首相在11月13日的广播中流露了出来,他在广播中谈到,中立的荷兰的动员状态虽然决不是形式的或象征性的,但是荷兰这时并不比战争开始以来的任何一个时候更危险;他又说,毫无理由地担心害怕和轻信无稽谣言,就是不相信上帝。德国人对于斡旋的建议所作的答复,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断然的拒绝;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门还没有关上,其中有几个人还因下述报道而鼓起了信心,报道说,意大利和西班牙在11月13日向德国政府表明,它们对于保全比利时和荷兰感到关切。到该月中旬,局势又趋于平静。

11月危机过去不久,冯?策希(他是一个坚决反对纳粹的人,急欲竭尽所能来帮助荷兰人)向荷兰外交部秘书长斯瑙克?许尔格龙耶至少作了两次试探,看看如果德国人进军时只通过林堡,荷兰人是否会默许。荷兰的中立仅仅是“形式上的”呢?还是将有武力作后盾?冯?策希得到了一个由范?克勒芬斯签署的否定答复。冯?策希的这种接触是否代表官方,似乎并不清楚。关于冯?策希的这一行动,没有报告过荷兰内阁。第八号指令”(由凯特尔签署),命令进入备战状态,指出“荷兰军队的态度无从预测”。

从1939年11月起,荷兰开始真正受到了海上战争的严重影响。18日,一艘大型荷兰客轮“西蒙?博利瓦尔”号就在哈里奇以东“森克”号灯船附近被磁性水雷炸沉。荷兰政府询问德国政府曾否在那个区域布雷;同时也小心地向英国政府询问了这个问题。11月23日,油船“斯利德雷赫特”号在爱尔兰以西被一艘潜水艇拦住,在全体船员被赶下救生艇后,船被鱼雷击沉。三十一名船员中,生还的只有五人。这样的事不断发生。荷兰人激烈地抱怨海上不再通行无阻,并对他们所说的“英国措施的残酷性”大为震惊。这些措施是为了报复德国在海上进行战争而实行的,由英国首相在11月21日宣布(法国人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采取的措施类似,规定从德国运出的或德国人拥有的出口货物将在公海上被没收。11月23日,荷兰驻伦敦公使拜会了英国外交部,以作出安排,在英国可能采取任何措施时,保留荷兰根据国际法应有的一切权利;同时,据11月25日从哥本哈根发来的报告说,德国估计了这些报复措施可能产生的后果后决定,“德国对企图穿越北海的中立国船只将不给予特别照顾”。在中立国家反对英国措施的抗议中,荷兰人强调了这些措施将使荷兰的货物托运人和代理商遭受困难和沉重损失,并且正在考虑派出船队时由一艘装有扫雷设备的船领航,以防水雷,并由中立国的军舰护航,以防被英国人拦阻或受德国人袭击;但是荷兰人后来理解到,这样的护航一定会把自己卷入战争;有两个星期德国的报纸不那么咄咄逼人,但在月底又攻击荷兰人屈服于英国的措施。荷兰报纸表示,对于不预先通知就在商船行驶的航线沿途布雷一事,要确定谁应当负责,固然是困难的,但是根据常识推断,这不可能由英国人负责;认为英国的报复行动对荷兰的打击很沉重,而要达成协议大概还需很长时间;而且荷兰人无法指望能强迫英国人或德国人这样做。与此同时,荷兰的船只必须继续出海。大多数荷兰报纸都对英国和对德国表示了同样的愤慨;但是有一家报纸说,英国虽然知道它的报复措施破坏了国际法的条文,不过它对中立国家一直相当关怀,并且可能准备作一些让步;另一家报纸则直言不讳地把英国的措施与德国的措施加以区别;它指出,英国造成的是金钱的损失,而德国造成的却是人命的损失,联系这一点,这家报纸还提到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残暴行为。

~~~~~~~~~~~~~~~~~~~~~~~~~~~~~~~~~~~~~~~~~~~~~~~~~~~~~~~~~~~~~~~~~~~~~~~~~~~~~~~~~~~~~~~~~~~~~~~~~~~~~~~~~~~~~~~~~~~~~~~~~~~~~~~~~~~~~~~~~~~~~~~~~~~~~~~~~~~~~~~~~~~~~~~~~~~~~~~~~~~~~~~~~~~~~~~~~~~~~~~~~~~~~~~~

当荷兰政府正在考虑就封锁事重新向英国交涉,而对于组织护航的事还没有作出任何决定时,英国的经济作战部就德国指责盟国扣留出口货物为非法一事发表了声明;而德国发给外国各报代表的声明,则对中立国家(其中显然针对荷兰,它是唯一被点名的国家)在英、法采取报复措施以后还不武装它们的商船或将商船组织起来加以护航表示惊讶(当英国人武装了他们的商船来对付潜水艇时,德国人曾利用这点作为任意布雷的借口,并为此事谩骂英国人达两个月之久)。塞西尔勋爵在接见一个荷兰记者时指出,如果要求国际联盟来处理英、德冲突的话,中立国家可能不得不采取一些步骤,结果它们所付代价要比英国采取报复措施所付代价还要大。1939年12月30日,《泰晤士报》登载了该报驻荷兰记者的一篇长文,回顾了海上发生战事以后荷兰的情况。他说,荷兰人告诉他,荷兰前有恶魔,后有大海,而“你就是大海”;这篇文章的要点是,荷兰不顾英国的管制和德国的破坏,正在继续努力经营它的运输业。

1939年11月30日俄国入侵芬兰,芬兰向国际联盟的呼吁,在荷兰激起了广泛的同情,不过荷兰人觉得,芬兰按理是无法指望别的国家根据国联盟约第十六条条文自发地采取行动的。荷兰政府的看法是,国际联盟当时没有威信,荷兰政府说,荷兰不会参加对一个被指明为侵略者的国家所采取的任何制裁行动,尽管荷兰可能在最终查明谁是侵略者的过程中进行合作。荷兰担心,德国与盟国之间的战事继续下去,最后只可能对俄国一个国家有利。当芬兰战败时,荷兰人认为这是“盟国让它由命运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