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苏芬之战(1 / 2)

 第三百一十章苏芬之战

在苏芬战争初期,赫尔辛基就已经通过瑞典和美国试图与莫斯科恢复接触,可是徒劳无益。(顶点小说手打小说)事实上,对芬兰来说,它绝不是要在战胜和战败之间作出选择。芬兰能够指望的最好结果,乃是进行一场能够顶住敌人的战斗,直到莫斯科由于外来的压力而自愿降低要求。芬兰的政策方针之一,就是对苏联政府施加这种压力;另一个方针是设法与莫斯科直接谈判。

1月间,芬兰人再度试探与莫斯科媾和的可能,这次是通过柏林进行的,但毫无结果。一面又在斯德哥尔摩通过官方和非官方的渠道同时进行试探。1月29日,苏联政府通过斯德哥尔摩转告对方,它在原则上并不排除与“赖提-坦内尔政府”达成一项协议。它预先通知芬兰政府,它迫切要求得到的东西,范围更为广泛了,问赫尔辛基打算作何让步。这样,恢复谈判的第一个障碍——“库西宁政府”的存在——被排除了。

芬兰人在2月2日的答复中建议,“原来在莫斯科谈判得出的结果”应作为重新谈判的。另外,为了满足列宁格勒安全的需要,他们愿意在交换的基础上割让卡累利阿地峡上以前从未特别提到过的一部分领土。至于苏联在汉科地区建立基地一事,则只字未提。相反地,赫尔辛基建议通过国际协定实现芬兰湾的中立化。2月5日,苏联政府拒绝以这些条件作为谈判基础,这一天正是盟国最高作战会议决定派出远征军的日子。

此后大约有两个星期,在外交战线上没有再发生什么事情。莫斯科大概正在等待它的新军事攻势的结果;而赫尔辛基则正心神不定地盼望盟国的计划能够实现,这样,即使不能有更多好处,至少能加强它对莫斯科讨价还价的地位,也许还能促使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采取更积极的援助方式。

第二阶段开始了。苏联政府把它的条件通知斯德哥尔摩和伦敦,这些条件中包括租借汉科,割让卡累利阿的更多土地,包括维普里、索尔塔瓦拉、凯基萨尔米等城市。这些要求对芬兰政府来说是太苛刻了。可是时间紧迫,苏军在苏马取得胜利后,已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直指维普里。盟国的计划虽然大体上已经清楚,但是远征军的确切规模,最重要的是这支军队到达芬兰的日期,还不可知。第一支分遣队在3月底以前几乎毫无指望能到达。要求瑞典、挪威允许军队过境问题也仍然没有解决。不仅如此,瑞典政府甚至十分明白地表示,芬兰不能指望瑞典同意盟**队过境,或者指望瑞典对这场冲突进行武装干涉。瑞典政府认为,进行干涉不仅会导致瑞典与苏联开战,而且——瑞典首相汉逊强调,他已受到柏林的警告——还将使它卷进大国之间的战争。另一方面,如果盟**队企图强行过境(汉逊有一次对坦内尔说),瑞典将站在苏联一边与芬兰作战。尽管苏联提出的条件难以接受,但汉逊仍敦促芬兰政府与莫斯科媾和,同时表示,在这件事之后,芬兰可望得到瑞典的经济援助。

芬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的意见也是如此。2月28日,他在总司令部对总理和政府的其他四位成员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必须立刻,即在军队被击溃以前,就缔结和约。如果军队一垮,就将失去与俄国人讨论媾和条件的任何机会。他自称说服了部长们,但是他必须首先说服他自己手下的将领们,因为他们中间除了一人以外,直到那时还都认为必须继续战斗。

据曼纳海姆元帅说,芬兰政府在2月29日作出了进行谈判的决定,但是这一决定并未立即付诸实行。芬兰进一步征求伦敦和巴黎的意见,主要希望它们作出有利的答复,可使苏联的要求变得温和些。第一支五万人的分遣队是否能在3月份登陆,一百架轰炸机是否能立即运出。达拉第未和伦敦磋商就都答应了;而英国似乎只同意马上提供五十架轰炸机。进一步的有关远征军的消息不断传到赫尔辛基,这些消息是相当矛盾的,直到3月7日,部队的组成方式以及到达芬兰的日期才有了确切的消息:第一支分遣队——一个英法混合师——可望在第二支分遣队——三个英国师——一旦有把握可通过铁路运输,立即就可赶到。巴黎和伦敦方面都催促芬兰政府正式提出求援的呼吁,并坚持必须立即提出。但军队过境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的端倪。

与此同时,通过斯德哥尔摩与莫斯科进行的间接接触仍在继续。芬兰人这时不仅愿意割让芬兰湾东面的岛屿,而且也愿意割让汉科以及卡累利阿地峡上红军已经到达的地带。然而,他们希望保住维普里和包括索尔塔瓦拉在内的拉多加湖西北的地区。芬兰为争取德国对此支持而作了最后的尝试,但是也失败了。3月4日,希特勒对正在访问他的斯文?海定说,“唯一的出路,不是寻找第三方面调停,而是芬兰与俄国之间直接解决。”第二天,3月5日,芬兰人获悉,苏联政府一心想要芬兰割让维普里和索尔塔瓦拉,而且坚持必须接受其要求,和谈必须立即在莫斯科开始。此时,维普里的失陷已迫在眉睫,芬兰最高统帅部正在把最后的一点后备军十四个营的兵力投入战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3月6日决定派出全权使节赴莫斯科,然而同时,又请求西方国家再放宽八天期限,好让芬兰正式要求它们援助。

西方盟国规定3月12日为芬兰发出求援呼吁的最后期限。3月11日,芬兰在紧急关头再向斯德哥尔摩询问,是否可让远征军过境,但再次遭到对方断然拒绝。而且,3月9日曼纳海姆已明确地劝告政府求和,因为卡累利阿地峡的形势已无法防守,而外国的援军至少也得几周才能到达,何况也无济于事。

苏联政府机敏地拒绝了芬兰的停战建议。芬兰总理赖提遵照苏联政府的要求,当战斗还在继续的时候就率领代表团飞往敌方的首都去谈判和平了,这在现代史上也许还是第一次。单单这种局面就使真正的谈判很难进行。大概是芬兰不想介入大国战争的愿望,使得苏联乐意与之媾和。可是,一旦芬兰的全权代表到了莫斯科,公开派出一支盟**队(曾先后遭到瑞典和德国的反对)的前景已不能阻止苏联领导人把他们认为确保国家安全所需要的那些条件强加给芬兰人。因为在此期间,芬兰正面临被击溃、被毁灭的威胁,而莫斯科则恰当地估量了这一形势。这样,由于芬兰的两种政策路线交织在一起,而芬兰政府又面对着莫斯科提出的“要么接受,要么拒绝”以及伦敦、巴黎规定的最后期限,盟国干预的计划(不久前还被认为是芬兰政府在谈判桌上唯一的王牌),其价值就减少了。因此,3月11日,得到议会支持的芬兰政府只好通知它派往莫斯科的代表团,迫于军事形势,接受苏方条件。和约于第二天,战斗停止。但是,年迈而笃信宗教的芬兰总统屈厄斯提?卡利奥在签署授予特使全权签订和约的委任书时,却发出了《圣经》中的诅咒:“让我这只被迫签字的手枯萎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