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退让(2 / 2)

在5月22日签订钢铁公约和8月21日宣布俄德协定即将签字之间这一段时期内的意德关系,已在本书前面部分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这里只需要回顾一下在1939年初夏,墨索里尼和齐亚诺仍以为德国人在签署钢铁公约时已经作过保证,即最早也要到1943年才发动一场全面战争。可是,他们对这一点仍旧不放心,在这时期中曾经两次不厌其烦地用书面详细列举主张延缓战争的论点:第一次是在第二次是在7月24日给驻柏林意大利大使馆的马吉斯特拉蒂的一份备忘录中。在卡瓦莱罗备忘录于6月3日送交里宾特洛甫后,曾商谈过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勃伦纳会晤一次来讨论意大利的意见(对此,希特勒自己承认多少是同意的)。墨索里尼完全不急于想同希特勒再举行一次两人单独的会谈;但到7月后期,当波兰局势明显地接近危机时,他也就同意了在8月4日同希特勒会商。可是,这时希特勒又改变了他的主意,他不再打算在近期内会见墨索里尼。勃伦纳的会谈因此暂缓举行;改为由齐亚诺于8月11日在萨尔茨堡会见里宾特洛甫,并于12日和13日在贝希特斯加登会见希特勒。齐亚诺发现他主张推迟战争的论点没有给他的东道主们留下什么印象,他们显然深信对波兰的进攻决不会引起一场全面战争。里宾特洛甫在8月11日仍然没有透露关于德国计划的任何明确消息;但是希特勒比较更愿意提供些消息,他明确地告诉齐亚诺说,他几乎想立即进攻波兰,并在10月中旬完全击溃它。

齐亚诺在对德国人极为恼火的心情中回到了罗马,他极力劝墨索里尼明白表示,意大利将不参预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决定要发动的战争;而且意大列入也不同意德国人的意见,认为这场战争不可能局限于一个地区。墨索里尼同齐亚诺一样,对于他们受到的德国人的傲慢对待感到愤怒;但是他也在下列两者之间踌躇不决:承认意大利还没有准备好打一场大战争的事实,而勉强对希特勒失约,和他不愿意从德国的胜利中失去得到好处的机会。当8月21日里宾特洛甫在电话中通知齐亚诺,他即将去莫斯科签署一项互不侵犯公约时,情况仍旧是这样。意大利为了置身于战争之外而采取的最后办法,即提出一份德国也许不可能给予满足的、但迫切需要的战争物资清单,以及墨索里尼和齐亚诺的努力设法安排一次会议来讨论和平解决各项问题的办法:所有这些将在以后的一章中予以叙述。最后,可以注意到的是,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在这阶段仍然十分关心于如何使轴心国团结一致的外表保持下去。

德国的外交密切注视着在6、7月间发生的剧烈争论,即俄国坚决主张应由苏联和西方国家共同给予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以保证。6月30日,魏茨泽克指示驻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的德国公使,如果英俄两国对这些国家的联合保证一旦宣布,德国希望各有关政府重申它们的中立立场,并拒绝接受这种保证。6月底,德国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去爱沙尼亚和芬兰作礼节性访问,但是芬兰和波罗的海各国政府自己对俄国的建议所作出的自发而又强烈的反应,使得柏林的任何压力都成为不必要了。

从7月底宣布俄德经济谈判恢复时起,波罗的海各国越来越感到不安。德国驻赫尔辛基公使布吕歇尔于7月26日报告说,芬兰外长埃尔克科曾经提到谣传德国打算同意将波罗的海各国划入俄国的利益范围;不过,他已经答复说,德俄谈判只限于经济问题。

到了7月底,德国向俄国保证,它愿意调整它对波罗的海各国的态度,这样就可以“尊重苏联在波罗的海的重要利益”。8月中旬舒伦堡奉命去告诉莫洛托夫说,德国“准备同苏联联合向波罗的海各国提出保证”。当公约最后于8月23日在莫斯科签字时,它附有一份秘密议定书,划分了“在整个东方地区双方的利益范围”。除了立陶宛划归德国之外,波罗的海各国被当作是俄国的利益所在地区。

虽然波罗的海各国对这笔交易的内幕并不明确了解,然而它们毫不怀疑它们所处的危险地位。8月7日,爱沙尼亚驻莫斯科代办向舒伦堡建议,德国可以象保证比利时的独立那样,也保证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独立。德国驻塔林公使也于20日报告说,爱沙尼亚外交部副部长担心遭到俄国的进攻,曾暗示提到有无取得德国援助的可能性。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公约签字的消息在北方各国引起了惊慌。布吕歇尔8月23日报告德国外交部说,在赫尔辛基,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对西方大国政策的巧妙反击”,但是也担心这笔代价将要“由波罗的海各国的钱袋”来支付。他还说,俄德合作在那里显得象是“芬兰对外政策最不希望碰到的组合”。两天之后他报告说,埃尔克科担心公约“以后会转过来反对邻近的波罗的海各国”。芬兰驻柏林公使曾询问在莫斯科是否已经就有关芬兰的任何事项达成协议;8月26日他被告知,“波罗的海国家从德苏条约的签订中将可得到好处”。26日埃尔克科在赫尔辛基还向布吕歇尔承认公约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波罗的海国家现在可以盼望不被卷入战争了。但是他对未来感到怀疑,不知道德国答应了俄国什么东西作为报答。

拉脱维亚也表示了它的忧虑不安。8月30日它的驻柏林公使询问,“在德俄谈判中是否有关于波罗的海国家的任何协议”。他不愿接受“没有”这种简单的答复,而是提到了正在流传的种种谣言,特别指出《科隆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它暗示两个大国已在东部划分了它们的生存空间。他于是被告知,不要多管闲事:关于东欧的问题“只同德国和苏联有关”。31日,德国驻里加公使报告说,拉脱维亚人觉得他们已被抛弃给了俄国,他们愿意在报纸上看到一项正式声明,说俄德条约并不包含有关波罗的海国家的任何协议”。

据8月28日德国驻塔林公使的一份报告,爱沙尼亚外长对公约感到高兴,虽然当地的报纸认为“适当的谨慎小心将是可取的,如果德俄两国进一步和好的话”。但是鉴于赫尔辛基和里加都感到焦虑不安,爱沙尼亚人是否真的比他们的邻居对前景更为乐观,就很值得怀疑了。

立陶宛的地位有所不同。了由于割让了美美尔,它的独立有名而无实;它的顺从德国,虽然并非自愿,也已是确定了的。8月29日,德国驻科夫诺(现称考那斯)公使按照里宾特洛甫的指示告诉立陶宛副总理比饶斯卡斯说,德国将严格遵守互不侵犯公纳,但作为交换,希望立陶宛对德国完全保持中立,并且为了这理由必须抵抗任何其他强国的入侵。公使报告说,比饶斯卡斯对此信息表示满意。同时(里宾特洛甫还指示),对“被波兰的一次突然行动侵占了去的”维尔那应该表示同情。他还希望向立陶宛政府传话,问它是否准备在波兰边界上举行某种形式的示威,或者就用集结部队的方式也可以”。第二天魏茨泽克要驻科夫诺公使馆更加清楚地去表示“我们对于立陶宛人的怀念维尔那地区的同情心”;并且声明,“如果在德国和波兰之间发生领土重行安排的话,立陶宛对维尔那地区的任何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会加以考虑”。这项宽宏大量的建议所得到的响应,却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德国公使31日发回的报告是,虽然立陶宛将保持中立并在受到攻击时进行自卫,但政府并不想对波兰采取行动,因为意见分歧——甚至在政府内部;有些人希望取得维尔那,另外的人则倾向于“如不是真的倒向波兰,无论如何也要倒向英国和法国一边”。

[奉献]